首部武汉战“疫”2个月全景纪录片
一部感天动地的中国抗“疫”群英谱
新华社记者勇闯“红区” 60多位记者“疫”线拍摄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一定会想起2020年初,武汉关闭离汉通道那个遥远的日子。
随着关闭而开启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而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武汉,是这场战争的“风暴之眼”。
有人,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拉响警报;
有人,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与死神争分夺秒;
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唤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
在这座英雄之城,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和正直,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新华社记者在武汉深入采访,勇闯“红区”,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武汉战“疫”2个月的重要历史时刻,以及众多凡人英雄的温情大义。
基于60多位记者拍摄的大量珍贵影像,新华社倾力打造重磅纪录片《英雄之城》,记录这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纪录片首次揭秘了一些武汉战“疫”中“关键之举”背后的故事。
比如,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如何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了警报。
还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在紧要关头如何奋力呼吁将CT作为筛查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相关诊疗方案修订,让更多病患能够被医院及时收治。
还有一些令人动容的故事,有些是我们未曾了解的普通人,有些是我们在新闻中熟识的面孔,但纪录片以更贴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凡人英雄的内心世界。
有一种责任,叫“多做事情才能赢回时间”。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己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而他在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但疫情期间,他还是每天迈着蹒跚的步子与病魔赛跑,努力挽救更多生命。张定宇说,留给自己的时光只有5到10年,所以他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
有一种使命,叫“倾尽所能,从未放弃”。
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在武汉参与推进重症救治工作。他曾因“十八般武艺都不起作用”而感到无力,却凭着“条件反射般”的职业本能,在极高的工作强度下,努力将一个个危重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
有一种担当,叫“我抢着把活干了,让她们有更多精力救人”。
方舱医院民警张敬畏,每天穿着尺码偏小的防护服,蜷缩着身体连续六小时搬运氧气罐,他怕挺直腰板撑崩防护服,更怕护士姑娘们被重活累垮。
有一种奉献,叫“停飞不停航”。
民航飞行员翟晨飞,在停飞的日子里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他们为社区送过菜,为病人买过药,为医护人员送过物资。当朋友问起“为什么去当志愿者”时,一位志愿者发去一张武汉江景图,“不美吗?这城市你不想去守护吗?”
有一种相伴,叫“我来火神山接你回家”。
罹患轻症新冠肺炎的武汉姑娘阿念,得知外婆抗拒治疗,情况危急。父母问她,是否愿意转去专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陪同外婆治疗。26岁的轻症孙女和89岁的重症外婆,抉择,对这个家庭来说残酷而无解。但阿念当即决定转院,在她的精心照料和医护人员的抢救下,外婆能成功脱险吗?
在这座城市,有人千万次逆行,上了战场绝不做逃兵。
有逝去的亲人,仍把情义留给这个世界。
有人在与死神抗争的喘息间,仍留恋人间的风景。
也有生命,迫不及待地降临在这个危险与真情共存的世界。
新华社记者许杨说,“等我们摘掉口罩的那一天,我想我们不应该忘了我们是怎么戴上它的,又是谁帮我们摘掉它的。”
这是一场付出巨大代价的战争。
这是一群面对艰难,仍在努力战斗的人们。
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正直和同情。
只要携手并肩,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
只要共同守望,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
此刻,春上枝头,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