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山”背后,有4万多名“火雷兄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4万多名建设工人倾力抢建,他们用“中国速度”创造出十多天内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奇迹。

许多人将建设者称为“火雷兄弟”,近日记者专访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卫国,听听他讲述这群“兄弟们”的故事……

“我们不干,良心上说不过去”

1月23日,武汉市决定在蔡甸知音湖畔修建一座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项目的牵头单位是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总指挥是陈卫国。

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床位1000张,开设重症监护病区、重症病区、普通病区,设置感染控制、检验等辅助科室。

10天之内,要建成如此规模的传染病专门医院,这是陈卫国乃至中建三局集团从未承担过的重任。

陈卫国:在湖北,中建三局是最大的施工企业,我们不干谁能干?如果我们不干,良心上也说不过去。

缺人、缺物、缺时间,这场“基建战”怎么打?

一场事关生死的“基建战”全面打响!中建三局派出设计团队,与工程设计单位共同设计。1月23日当晚,中建三局调集武汉市正在加班的5个建设项目中的工人,迅速展开场地平整等工作。

据陈卫国描述,计划里在平坦的场地上进行简单的场平并没有实现,因为施工场地存在很大高差,他们用两天多时间挖填40万方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也给他们10天的工期造成很大冲击。调入更多的设备,动员更多的力量,他们只能尽量缩短土方的施工时间。

1月24日,除夕夜,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上百台机械陆续进场,国家电网数百职工运送大批变压器、电缆,施工送电,钢筋、管材陆续进场。

从接到任务那天起,陈卫国就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任务的艰巨,还有施工人员的奇缺。当时工人都回家过年,很多项目停工。中建三局通过各种方式集结、管理施工人员。

陈卫国:我们计划要找七千人,当时我们统计可以立即调的劳务是八百人。我们从全国各地找人,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是高度紧张、焦虑、着急、挣扎的状态。

能来都来 回国养伤的国际项目经理变身测温员

就在火神山工地刚刚平整好场地时,1月25日下午,武汉市决定在火神山医院之外,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总体规模超过两个火神山医院。春节停产停运期间,仅存的一点人机物料都投入建设火神山医院,再开辟第二战场难上加难。

陈卫国:当时就是你只要能来都来,来了以后现场再来分配任务。我们的国际项目经理当时回国养伤,回来直接到工地给工人测温,当起了门神。

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雷神山医院设计几度变更,5万平方米、7.5万平方米、7.99万平方米,短短六天,雷神山医院规划总建筑面积三次增加,床位从1300张增加至1600张。人员、物资、设备的紧缺又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陈卫国:我们向中建总公司求援,请求全国各地分公司紧急驰援,后面来了几百个管理团队几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就把雷神山的工人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两万多人。

三天三夜 女同志带队连续作战

2月1日中午12点,火神山医院场地基础施工全部完成。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2月4日,上千名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后开始收治病人。

2月6日下午,武汉市城建局会同市卫健委开展雷神山医院验收工作并逐步移交。2月8日晚,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

陈卫国称建设者为“火雷兄弟”。他说,没有这些“火雷兄弟”,火神山、雷神山是立不起来的。

陈卫国:氧气管比较特殊,能够焊氧气管的人不多。一个女同志带队干了三天三夜。我跟她讲,你必须得回去休息。她坚决不走,说第一批房不交出来,我们就不走。

多次进入“红区” “看到病人出院,觉得自己值了”

两座医院收治病人后,病区水电气等系统的运行维修保障成了比施工更为艰巨的任务,维保人员成为除医护人员、患者之外,进入“红区”频次最高的群体。

高峰期,有494名维保人员在“两山”医院一线,全天候响应院方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最多时每天完成600余项维保事项,确保医院正常运转。

来自湖北十堰的30岁小伙儿徐飞已经在武汉坚守了60多天。大年初一,他和家人告别后,驾车四个多小时,直奔火神山工程现场。

他召集工友用三天时间赶制出火神山医院所需要的暖通风管,第一时间赶到工地进行吊装,之后去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雷神山医院工程收尾时,徐飞和手下十几名工人选择继续留下参与维保。

徐飞:室外风机里的滤芯全部更换,就相当于站在病毒口。但现在想一想,看着每天都有出院病人,感觉自己做这么多值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