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55年三管笔彩色写生,此图引自百家号:小星寻趣觅奇)
在荆州土生土长的人,稍年长点的都知道荆州曾有处俗称名为三管笔(即文峰塔)的历史古建筑,包括我在内,许多人在它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前,还看到青灰色状如三支毛笔的三管笔高耸在古城南城墙上,直指苍天。清末神童卞之奇曾作诗云:“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下雨何曾是墨水,风吹哪能动毫颠。满天星斗点加点,半轮明月圈半圈。作书难写人间事,题诗只寄斗牛间。”
(此图文引自张俊先生编著《荆州古城的背影》)
三管笔遗址在现荆南路荆州区农资公司三管笔大楼院子内南面的那段城墙上。荆州三管笔多说始建于荆州文庙内,后被迁建于荆州古城南城垣,位于公安门(小东门)与南纪门(老南门)之间的城墙上。而荆州文庙也曾经历由江陵县沙市镇始迁荆州城东北隅,清康熙六十五年(1721年)再迁于现在荆中路的市实验中学内。在实验中学现还存有嘉庆元年(1796年)重建的大成殿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复建的棂星门石牌坊。
(此图文引自张俊先生编著《荆州古城的背影》,从图片可见三建筑为倒“品”字形排列)
文峰塔古建筑在全国各地现存较多,一般为砖石砌的独立宝塔形建筑物,而为什么荆州的文峰塔要建成如笔形的三座建筑群?坊间流传的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当数纪念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而荆楚文化研究丛书编委、长江大学教授徐文武则发博文,认为此说比较牵强。
(位于现古城南城垣内环道南侧的三管笔遗址处)
另有一说则是1983年江陵县政协文史组由政协委员何显汉、郑佳生、沈宗元、萧代贤、周年丰等编写的《历史文化名城——江陵》所载,传说三支笔是代表沈槐旭、马洪和鲁羽三秀才的。三秀才为人正直,善于辞令,许多不尽职守、贪赃枉法的官吏因他们的告发而被革职。后来有一位李知府上任,打听到前任丢官的原因后格外谨慎,连自己喂的羊都关在院子里,还挂上牌名。一天,羊越墙出来吃农民的菜,被农民喂的狗咬伤,于是知府发怒将养狗农民关起来。三秀才得悉此事后联名告状,状曰:“羊虽有牌,犬不识字,下民可欺,王法难容”。知府见后,只好放人。但却把三秀才怀恨在心,后命人在文庙前修了三管笔来压三秀才的文脉。而百姓看见这三支笔,无不怀着敬慕的感情怀念三位秀才。
(三管笔遗址处经过整修,在东西两侧均新建了阶梯登城步道)
笔者认为,荆州文史学者张世春先生在其新著《荆州城》一书中,关于《三管笔书写正义》这一篇中的说法,相对具有较高可信度。该文据乾隆《江陵县志外志》所载,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镇荆州驻江陵时,喜欢记录当地风土人情与世态炎凉。他分别用雕花金笔、雕花银笔和斑竹笔管的毛笔,记录当朝当地的忠臣义士。“忠孝全者金笔书之,德行清粹者银笔书之,文章瞻丽者斑管书之。”由于萧绎用三管笔记录时代正能量,故当时官场和民间都以能被萧绎记录为荣耀。因此,荆州境内正气得以弘扬,其“美誉振于江表”。江表就是指长江中下游区域。
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广得人缘。元帝失国去世,江陵人民在梁苑即湘东苑(非现代盆景园内的湘东苑)处城墙上建筑三座笔形文峰塔,以示怀念。湘东苑城墙即现古城东南城墙,与渚宫、画扇峰、仲宣楼为邻。宋代诗人周弼《湘东苑》诗云:“湘东王好开芳甸,亭台环绕朱栏遍。就中应教谁最多,庾信江淹日欢宴。”等句。三管笔历经1600多年,屡圮屡建,正能量代代相传。清代诗人王酿有诗曰:“峰回画扇土门头,倚北湖中旧卧游。城上锋高三管笔,从天写出渚宫秋。”
(此处即为三管笔遗址)
据笔者所知,荆州市文旅部门早已在2011年就制定了在原址复建包括三管笔、楚望楼、曲江楼、仲宣楼的规划方案和设计,但是根据《文物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文旅部门需要做好前期档案、照片、文字资料、图纸等准备工作,还要取得省政府和有关专家的支持,最后经过国务院批准才可以实施。希望文旅部门和市政府加快推进前期各项工作,力争早日取得国务院批准,助推荆州5A级国家旅游景区建设,为发展荆州旅游再添新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