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好消息!荆州长江鲟全人工繁殖常态化

云上荆州报道:最近,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培育基地于4月15日孵化出的1万余尾子三代长江鲟仔鱼开始喂养人工合成饵料,这是继2013年后,该培育基地长江鲟全人工繁殖连续第8年获得成功,也是子三代长江鲟第二年全人工繁殖成功,标志着荆州长江鲟人工繁殖步入常态化。

眼前在水中畅游的是已经生长一个多月的长江鲟,刚孵化出来的长江鲟外形似蝌蚪,长江鲟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有1.5亿年的历史,体重最重可达4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1.5米。长江鲟出生和成长都在长江上游至金沙江下游江段。

长江鲟的各行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

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长江鲟数量急剧下降,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入“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长江鲟性成熟一般需要6到8年的时间,而中华鲟性成熟则需要十几年,截至目前,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培育基地,子二代中华鲟实现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而长江鲟已经人工繁殖到了子三代。

此次子三代长江鲟全人工繁殖,科研人员精心挑选了6尾雄鱼和3尾雌鱼,经过催产、采精、采卵、人工授精、受精卵脱粘、孵化等过程,获得受精卵约2万粒,孵出仔鱼1万余尾。刚出生的长江鲟靠自身携带的营养维持“生计”,约7天后摄食,饵料以红虫、水蚯蚓等为主;身体长至5—6厘米,喂养人工合成饵料。目前,这批长江鲟幼苗发育良好。

据了解,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培育基地长期从事中华鲟、长江鲟等濒危鱼类科研保护工作,自成立以来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和长江鲟200多万尾,有效补充了中华鲟和长江鲟等我国特有鱼种数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中华鲟和长江鲟已成功人工繁殖,并每年会放流到长江。但光靠人工增殖放流来维持这个种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然繁殖,但人类的活动对中华鲟和长江鲟的自然繁殖造成很大危害,要真正保护中华鲟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希望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早日得到恢复!

(记者:郭佩月 孙煜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