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普惠政策,正持续“贷”动更多湖北人实现创业梦想。
为给广大创业群体提供疫后重振的支撑力量,我省通过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申请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截至5月底,全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33笔、10.71亿元,带动20341人就业。
“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
6月16日下午,十堰浩方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利忙着准备第二天要送的货物。
王利的公司,主业是蔬菜种植和销售。去年,他打算将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养殖领域,趁年轻拼一把。市场考察了,厂址也选好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计划。
“厂子停工,销售没法做,资金链一下就断了。”王利考虑过找朋友借款,思来想去觉得不合适,“大家都很难。”他又想到贷款,在网上看了许多资料,难以抉择。
正烦恼时,他想起去年6月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看过一份“创业担保贷款”宣传资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向有关部门咨询。
工作人员告诉他,创业担保贷款专为促进创业和带动就业而设。借款人申请后,人社部门会审核其资格,由创业担保基金或其他方式提供贷款增信,最后由经办银行调查并审核放贷。
“安全、稳妥,还款压力也在承受范围之内。”4月下旬,王利申请了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他原以为贷款的过程会比较复杂,没想到,在“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的流程下,他5月上旬就拿到了全部贷款。
如今,王利的新养殖场建起来了,公司也恢复正常运转。“预计4个月就能把贷款还上。”他说,这笔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得知此事,他的一些个体户朋友都心动了,纷纷了解相关政策。
在十堰,像王利这样的受益者有许多。该市今年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8笔、1.72亿余元,带动就业3287人,发放对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
十堰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力度。推行“基金存款直贷”模式,取消“反担保”环节,将担保基金直接存入经办银行,由经办银行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不超过担保基金5倍数额发放贷款。同时,采用多系统“大数据”综合比对,严格审核申请人资格,加强贷款风险防控。
“分分钟”申请创业助力
6月16日,对王芳是个“大日子”。这一天,他的公司终于复工了。
王芳在宜昌市西陵区经营一家生产、销售古典家具的饰品馆。他发现许多古典家具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原计划今年成立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提供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展览展示等服务。
新公司还没来得及注册,就遇上了疫情,王芳的饰品馆只得关门歇业。“那段时间特别着急。”他说,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公司一直没有复工,但经营场所的租金要付、员工的基本生计要保障,维持现状已不易,更别提开办新公司了。
转机出现在两个月前
4月初,王芳注意到一则新闻报道:宜昌市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对疫情期间创业担保贷款期满的个人,可延长不超过6个月的还款期限,并继续给予贴息扶持。
“这让我有了希望。”王芳说,他立刻与人社部门联系,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4月底,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王芳下载了创业担保贷款掌上申报系统。实名注册后,个人信息和名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显示出来,再选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机构,填写金额即可提交。
5月初,王芳收到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很快,饰品馆复工,新公司也开张了。他高兴极了,直夸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好。
宜昌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创业担保贷款推行“1300”系统:1分钟申请、3分钟审核,人工0干预、群众0跑路。创业者只需实名注册提交贷款申请,其他信息由17个部门51项政务数据自动关联补充。填写内容比线下办理减少90%以上,省去所有纸质申报资料,申报贷款较传统方式提速25倍。
今年前5个月,宜昌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15笔、3.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带动就业7714人,发放对象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