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松滋说鼓子” 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云上荆州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土的就是国家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松滋说鼓子”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啦。来自松滋本土的46名学员通过一个月时间集中学习“松滋说鼓”曲谱、说白、唱腔、击鼓等理论知识和表演训练,已于7月27日顺利结业。

“松滋说鼓子”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松滋说鼓子”最光鲜的地方是语言生动,极具松滋地方特色,节目将民歌、京剧等元素融入其中,以事引人、以情感人、以小见大,深受群众欢迎。 “松滋说鼓子”坚持地方语言特色,原汤原水、原汁原味,用乡土乡音乡情,传承传艺传精神。

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由于单纯的说书受到冲击,日渐衰微。恰适北曲南移,说书艺人赵成云便与唢呐演奏者江学鑫合作,对说书形式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堂木改用堂鼓,依书段情节变化加进北来小调,在评说的末尾加一句或两句行腔演唱,唢呐按曲牌拖腔伴奏,新颖别致,使表现形式更为灵活,并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采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管弦、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深受群众欢迎,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

松滋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永红介绍说:举办这次“松滋说鼓子”培训班就是要播下“松滋说鼓子”的种子。让“松滋说鼓子”遍地开花,让“松滋说鼓子”星火燎原,让“松滋说鼓子”后继有人,让“松滋说鼓子”唱响中国享誉世界。 同时,松滋文旅还将持续抓好“松滋说鼓子”文本创作大赛和表演大赛,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激发曲艺传承人群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提高曲艺传承保护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讯员:梁 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