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石首市为“鄂南门户”、“荆楚要地”,有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江南渔米之乡美称。全市版土1427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区、19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7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之前服务阵地陈旧缺失、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办事服务态度强硬,导致服务机制没理顺、群众办事不方便,出现了农村公共服务“拖后腿”现象。近年来,石首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门户城市,致力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村级红色阵地标准化建设,理顺服务机制,提升服务理念,逐步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办公阵地标准化、服务平台规范化、办事流程制度化”格局,探索出一套“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高效便民服务体系,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美丽乡村工作协同发展。
一、基本情况
石首立足改善民生,以党建阵地建设为统领,强化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坚持教育、康养、医疗、残疾人服务、就业、公共文体等于一体的“一门式办理”;立足便捷办事,以整合服务平台为抓手,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阵地建设。依托基层党建“整县推进”计划,将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党务、经济、文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阵地”,用“红色阵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凝聚民心和服务群众功能。一是强化党建精神引领。设置“红色会堂”和“红色广场”,体现庄重感、仪式感,在“红色阵地”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等活动,强化“红色阵地”政治功能,让“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凝聚人。二是占据党建宣传主流。充分发挥村级广播在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凝聚民心民意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动村级广播“村村通”“村村响”“天天讲”,在群众中营造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强大气场,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三是拓展党建服务载体。在“红色阵地”布局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居民说事室、妇女儿童之家、农村淘宝等便民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和生产生活。
(二)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以“大服务”的工作理念为牵引,既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又注重整合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市委统一领导,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格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力量配备,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重点研究、重点分析、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大服务”工作氛围和格局。
(三)坚持重点突出,搭建便捷平台。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总体要求为目标,全面建设政务服务网(石首子网),搭建“一次办好”平台。整合政务资源,打破行政部门界限,推进便民服务按单个事项或部门受理向“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集成服务模式转变,实现就近能办、一网通办,切实便民利民。促进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外网与全市15个乡镇办区便民服务中心、190个行政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互联,与市直单位网络互通,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电路达到330余条,连接PC终端和移动终端超过5200余台。
二、主要做法
石首不断优化服务理念、集聚资源要素,创新多元化服务路径,“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实现“一门式办理”最多只跑一道,“一站式服务”最多半天。
(一)优化服务理念。一是全市域规划。按照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市域规划建设镇便民服务大厅、村便民服务室,实行一门式服务、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建立一个门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服务机制,全面构建了市、乡、村便民服务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二是多服务合一。根据群众需求,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林、民政、司法、国土等部门分散办公改革为集中服务,统一进入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突出便民服务,积极探索项目办结、代办服务功能。对简易事项由村级代办员代为办理,“怎么方便怎么办”。三是多元化融合。按照“补、强、提”总体要求,统筹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找准我市义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服务、体育事业等短板弱项,不断提升社会文旅等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多元融合协调发展。
(二)优化服务方式。一是政府购买服务。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动我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以“幸福石首文化行”为主线,有效激发了全市各类文艺社团协会和相关市场主体的活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大众化活动不断创新,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市场参与服务。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启动了文化艺术中心、才知文化广场和“中民筑友”等乡镇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和滨湖天颐、“两院两中心”(福利院、光荣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扶幼助残服务项目,逐步形成项目、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社会监管服务。为了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将群众反映的公共服务“堵点”、“痛点”、“难点”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建立“群众点菜、政府端菜”机制,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在改进公共服务中汲取群众智慧,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三)优化服务机制。一是领导带动。市级组建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下设政策宣讲、道德模范、医疗卫生等10个志愿服务支队,乡镇组建4支以上的支队、村级组2支以上的分队,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全市社会公共领域各方面服务不断完善。二是社会齐动。综合应用强化引导、购买服务、财政奖补等措施,加强托育服务、学前教育、社会办医、家政康养等社会化供给。我市由文联牵头,组建文艺团队24支,网络文艺骨干1100余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督查推动。我市将国土、教体等公共服务审批事项在政务网上进行了公开、公示,务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建立健全监管对象名录库,每月确定一个专项督导调研主题,加强随机抽查结果的运用。
三、发展成效
石首坚持民生优先,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核心,彰显群众多元化服务成效。红色阵地建设财政专项列支1.5亿元,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100%。
(一)筑强基层堡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开设10个村支书强基富民讲坛,将村干部绩效报酬、奖励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直接挂钩,筑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模式,村集体通过适当参股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收益,实现社员、村集体共赢,筑强村级经济。2018年全市发展合作社盘活资源5203亩,增加村级收入167万元;2019年新增土地流转5万亩,村级服务创收280万元。全市所有村集体年收入过5万元,村均收入达25.6万元,过10万元的村111个,占72%,过100万元的村有4个,“石首富集体现象”在《湖北日报》头版头条进行报道。
(二)补强文化教育。一是补强文化传承。充分发挥乡村大舞台作用,挖掘“糍粑节”、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特色文化,传承“跳三鼓”、荆河戏等农村非物质文化,推出了反映习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精心守护一江水》、反映农村生活的《红莲姐儿》《吆吔吙》等一批原创作品,在国家、省市等大舞台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二是补强群众文娱。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与“红色阵地”共建共享,先后投资2.1亿元建设(筹建)“城市客厅”陈家湖公园、南岳山森林公园、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群众艺术馆、图书馆、西普体艺中心等文体场馆设施,建设天鹅洲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麋鹿广场等旅游景点,新建易龙湾、李花山庄、傅家竹园、红色大本营等一批民俗、生态、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现代化数字影院3家,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90个,村级文化广场210个、农家书屋190家、百姓舞台25个。把乡村百姓大舞台、文化礼堂等建到群众身边,常年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送戏、送电影、送文化下乡3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3.5万人次。组建广场舞队210支,年均活动达200天以上,快乐广场舞大家跳石首品牌享誉全省。三是补强新风新俗。我市将乡风文明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建立“一约四会”(乡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因地制宜建成村史馆、乡贤名人馆、农耕文化馆30余个,有效治理农村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实现全覆盖。四是补强均衡教育。加快“两类”(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三年投入近9亿元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学校办学条件改造,新建文华小学、高陵镇小学、市一中;投入3827万元优化全市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全市7所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3所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放心食堂”学校;2019年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生均200元/年寄宿生公用经费保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21人次,发放教育扶贫资金880多万元,教育扶贫先进材料登上湖北省扶贫简报。五是补强就业培训。结合我市乡村经济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鸭蛙稻”、“虾稻”等特色产业培训,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扶持和针对性指导,为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以人才振兴为契机,采用“技能+创业+实习实训”的培训模式,自2012年率先在荆州地区开设月嫂培训,七年开办72期家政服务、月嫂等专业培训班,7000多名学员结业后90%以上就业创业。
(三)加强康养医疗。一是加强健康养老。实施“冬暖工程”,完善13所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并顺利通过省民政厅验收。社会资本筹建养老机构27个养老床位3720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4个照料床位290张,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26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26家,健康养老覆盖率81.8%。二是加强社会办医。在加强226家公立市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三级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网络,构建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救治和转诊绿色通道的同时,扶持规范个体诊所61家、社会办医3家。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03个,签约人数15.4万人,重点人群(贫困户、重病患者、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等)签约数11.6万人,重点人群就医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加强艾滋病防治。完善艾滋病“医防结合”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主体由疾控中心转向定点医院,切实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艾滋病防治管理体系,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服务。四是加强残疾人服务。基本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两项补贴”制度,将残疾儿童年龄扩大到0-14岁,2018年至2019年6月发放残疾人补贴48204人次1072万元;对重度精神残疾人住院,医保报销90%、民政医疗救助10%;精神残疾人门诊拿药,医保报销90%、个人自付10%;截至9月初,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重度等困难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沐浴椅等辅助器具990余件。
四、工作启示
在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工作实践中,找准短板、弱项,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强化阵地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基层社会领域和谐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道路上,石首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多元化供给和公共服务升级。
(一)政府主动作为。一是诠释公仆内涵不忘初心。为群众谋幸福,是基层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面对最淳朴百姓,我们需要认真与他们沟通,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炽热的初心诠释公仆内涵。二是谋求群众福祉践行忠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惠民工程,是广大群众的福祉。基层工作者要“弯得下腰”,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提出来的疑问,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用赤胆忠心演绎公仆角色。三是凝聚鱼水深情体现诚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尤其是公共服务对象中的老弱病残最需要关心。基层工作者要“放得下性子”,真情实意的沟通交流,用十分诚心打动群众,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二)服务创新升级。一是加快服务升级。农村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全面树立和强化“五心” 服务意识,即细心的观察、贴心的服务、知心的话语、暖心的行动、耐心的沟通,才能全面优化服务质量。二是优化服务方式。不同的服务对象需求不同,服务主体不同,服务方式不同,主动优化服务方式才能满足对象需求。三是推进机制创新。不同的服务个体其属性和功能不同,服务体系的属性表现为多样化,其功能也表现为多元化。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属性和功能,创新服务机制,激发体系潜能,促进公共服务良性发展。
(三)锤炼担当作风。一是根植纯正风气的思想。好思想才有好服务,根除忽民 、欺民思想,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思想。二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好环境才有好心态,坚持公平公正,杜绝优亲厚友,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奠定公共服务基石。三是树立勇于担当的作风。在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生活、共患难,切实为群众解忧排难,勇于责任担当,突出农村公共服务实效。
(记者:陈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