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新规首提建立鉴定人黑名单制度 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委托鉴定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工作,促进司法公正,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并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

《规定》主要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主要内容有哪些?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局长黄文俊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引导鉴定人规范开展鉴定活动

委托鉴定是解决审判、执行工作中专门性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正确处理案件具有重要作用。黄文俊表示,目前,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对鉴定申请审查把关不严、对鉴定活动监督不够、对鉴定意见过度依赖、鉴定泛化、甚至以鉴代审等情况。同时,部分鉴定机构、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以利益为导向,违法违规鉴定,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规定》对鉴定事项、鉴定材料、鉴定机构鉴定人、鉴定意见的审查和对鉴定活动的监督作出规定,是对民诉法和新《民事证据规定》有关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对于规范人民法院委托鉴定工作,引导鉴定人规范开展鉴定活动,解决委托鉴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黄文俊说。

明确测谎结果不属于合法证据形式

根据民诉法规定,只有需要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方可启动鉴定。《规定》对鉴定事项的审查作出细化指引,并对司法实践中没有规定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明确。例如,《规定》明确测谎结果不属于民诉法规定的合法的证据形式,只能起参考作用,人民法院不予委托鉴定,以避免将测谎结果当做鉴定意见,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司法公正。明确了补充鉴定材料的质证、当事人放弃质证和鉴定材料有争议等情况的解决办法、鉴定时限要求等。

鉴定人的适格性事关专门性问题的正确解决。《规定》加强对鉴定机构、鉴定人的审查,确保鉴定人的适格性。“委托鉴定前应当对鉴定人专业资质、从业经验、执业范围等进行审查,以判断其是否具备解决专门性问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果发现具体鉴定人不符合案件审理所要求的专业资质和能力的,应当及时更换鉴定人,以免到了法庭质证阶段才发现相关问题,影响审判工作质效”, 黄文俊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规定》进一步强化对鉴定活动的监督,首次规定了人民法院建立鉴定人黑名单制度,对鉴定机构、鉴定人违法违规鉴定,影响审判执行工作质效的,可列入鉴定人黑名单。鉴定机构、鉴定人被列入黑名单期间,不得进入人民法院委托鉴定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备选名单和相关信息平台。

防止鉴定领域向司法判断领域越界

各级人民法院在贯彻实施《规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对此,黄文俊表示,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部门了解鉴定规律、熟悉审判要求的专业优势,协助法官做好鉴定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判断,尤其要做好对专门性问题的把握。对可以通过勘验、调查解决的问题、现有条件难以通过鉴定解决的事项等,要积极寻求替代办法,防止有请必鉴。对于法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不得委托鉴定,防止鉴定领域向司法判断领域越界,甚至以鉴代审。

黄文俊表示,司法技术部门要做好协调、强化协作,及时将委托鉴定工作中的相关情况反馈给审判、执行部门,协助审判部门做好鉴定相关听证、调解、组织出庭等工作,努力提升司法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保障能力。同时,要加强与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鉴定行业协会的沟通,发挥好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工作的桥梁作用。工作中要充分听取审判、执行部门意见,强化对鉴定活动的监督,确保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和司法公正。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司法技术案件办理纳入审判、执行工作流程,加强对委托鉴定等司法技术工作的管理。” 黄文俊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