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筋骨和脊梁
2020,这一年份注定刻骨铭心。
本该其乐融融辞旧迎新之际,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这是迎战的号角,也是整个国家的价值与信念。
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开始,整个国家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向着决战之地汇聚,无数人心的点点光芒朝着同一个方向靠近。
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开始,万籁俱寂的城市,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有了一个燃灯之人的坚守。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涌现出无数白衣执甲的英勇战士;这是一场与病魔赛跑的较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生命奇迹。
没有慷慨悲歌的豪言壮语,只有不动如山的执着坚定;没有天降大任的英雄宿命,只有逆流而上的无畏选择。
我们看见,全省54万医护人员奋战一线,舍生忘死;我们看见,来自全国各地的346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火线集结,千里驰援;我们看见,身患渐冻症的医院院长将生死置之度外,“必须跑得够快,才能跑赢时间”;我们看见,一封封请战书写满白衣战士的无畏抉择:“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我们看见,10天火神山医院建成,12天雷神山医院建成,10多天16家方舱医院改建完成;我们看见,基本保障运转的链条上,每个岗位的劳动者都在默默坚守;我们看见,“90后”甚至“00后”成为勇挑重担的生力军;我们看见,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志愿者”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名字;我们看见,鲜艳的党旗,在社区、在街道、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高高飘扬,筑起了一座又一座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在这个漫长的冬天里,春天是我们唯一的信念。
当凛冬终于成为过去,如约而至的不止是春天,还有生机勃勃的城市和熟悉的人间烟火,还有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信心与决心。
大战大考,决战决胜。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的背后,是无数双英雄之手的共同托举;无数个凡人英雄胸中激荡的,是不畏艰险的斗志,是敢于胜利的豪情。
9月1日,武汉全市约2800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近140万名学生全面复课。当国歌奏响,当国旗升起,一个个庄严的敬礼,饱含着对国家的爱与忠诚,也是向举国上下为抗击疫情付出卓绝努力、作出重大贡献的每一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什么是英雄?英雄给予凡人勇气,勇气使凡人成为英雄。一个伟大的时代,注定要诞生不凡的风流。他们以平凡之躯,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紧要关头迎难而上,把国家民族的使命担上肩头,构成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筋骨和脊梁,汇聚起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垮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人类战“疫”史写下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他们用行动再次证明,英雄的人民坚强不屈、英雄的城市坚如磐石,英雄的中国坚不可摧。
点滴萤火,人间星河。
英雄的城市背后,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英雄的人民背后,是亿万伟大的人民。
经历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坚韧的意志力和非凡的凝聚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挡不住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步伐!
01
白衣执甲 护我城池
54万荆楚医务工作者火线坚守
对手——新冠肺炎;
任务——生死博弈。
辞旧岁迎新年之际,我们与灾难狭路相逢。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省共有54万名医护人员参与防控救治,其中17万余人冲上最危险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红区”。
他们忠肝义胆,只为“生命至上”,护我城池、佑我同胞。
3月21日,刚下手术台的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向护士站的同事们打出“OK”手势。当天,12名顶级专家在该院联手,为1名已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赢得生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王敏 摄)
出征
新型病毒,脾性不明。白衣执甲,慨然迎敌。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刻在巨石上的8个大字,此时更显千钧分量。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是医者的铿锵应答。
拼渐冻之躯,与病毒竞速,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率先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送检,为确定病原赢得先手——
你是张定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
1月27日晚,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带病协调救治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毅然中断与荆州家人团聚,骑自行车辗转300余公里,历经4天3夜,返回武汉工作岗位——
你是甘如意,武汉江夏区90后社区医生。
主动请缨来到“风暴”中心,担任隔离病区护士,惊闻父亲猝死、母亲中风,却强忍悲痛坚守岗位——
你是艾萍,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护士长。
发热门诊里、隔离病房中,隔离服、护目镜下……我们看不清一个个“你”的脸,但飞奔的步伐、熬红的双眼,让人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滚烫的心。
鏖战
白衣,和平年代里神圣的戎装。
“救”是这个季节最动人心魄的字眼。呼吸衰竭,救!心脏骤停,救!双肺移植,还是救!医者仁心的驱使,让拯救成为义无反顾。
危险,他们深谙。在给病人做气管切开手术的刹那,病人下呼吸道的高载量病毒会喷出,但同济医院气切小分队依然选择贴面而行。
辛劳,他们熟知。脱下隔离服,像倒水一样卸下汗水,但咸宁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朱俊毅然坚持59天,鏖战一线。
所有摸索和努力,秉持一个信念:“与病毒赛跑,救回更多人。”
他们挑战医学的极限,用千万双手合力托举一个个生命,一次次向死神证明生的奇迹。
3月29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护人员正在紧急转运来自该院光谷院区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90岁以上高龄、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成功获救;接受肾移植、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患者,起死回生。赵建平、汪道文、张建初、朱彬、余追……
一个个白衣战士奋力拼搏,使这些“危中之危”的患者化险为夷。
隔离服下,是24小时不间断的潮热;面罩后面,是一道道血红的勒痕。疫情来袭的至暗时刻,他们忘却了血肉之躯,本能地挡在最前面,用身体劈开一道白色的生路。推迟婚期、不幸殉职的29岁武汉医生彭银华;留守病房、彻夜看护病患染上病毒离世的夏思思……他们用生命拯救了生命。
仁心
医者仁心,善解含灵之苦。从被称为“医生”的那一刻起,就誓死捍卫这一身白衣的庄严与荣光。
压舌、取标本,这个枯燥动作,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新卫每天重复上百遍。可他无怨无悔,“因为病人需要”。
每天为重症患者倾倒大小便,病人的排泄物还必须加入消毒水搅拌处理。可护士们一丝不苟,“因为疾病防控需要”。
3月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护士周洁鼓励患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有勇气的生命更强悍,为他人的付出更慨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中心卫生院王宋珍踏冰破雪,辗转近6个小时,终于将住在海拔1800多米高山上的发热患者安全接回镇卫生院。
在白衣战士眼里,所有的危险、疲惫,都会被患者脱险的慰藉驱散。
看,那一个个长期卧病的患者开始慢慢下床,挪动脚步,走向康复;听,病房里有人哼起歌曲,一点点重拾信心……
这,是医者心里最珍视的礼赞。
有些康复,是在身体;有些治愈,更在心灵。
日行3万步,只为患者的杯里有热水;双膝下跪,只为给病人更好的护理……还有那些暖入心房的絮语,赋予希望和力量,将病患的心在冷寂的冬天点点融化。
凝注血液的红,萌发生命的绿。当阴霾散去,盎然复还,在这座熟悉的城市,或许你我只是擦肩的陌生人。
但我们一定铭记,在最危难的时刻,是你们为我们拼过命!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冬春的一幕幕渐行渐远,那些摆渡生命的故事依然流传,那份温馨与感动永存于心。
02
无畏逆行 殊死较量
346支援鄂医疗队托举生命之舟
夜幕降临,襄阳唐城景区,迎来一队游客。
“他们是援鄂医疗队队员!”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句。“恩人回来了!”游客们夹道欢迎。
8月初,72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重游湖北,处处鲜花掌声,处处礼遇礼敬。
那可是过命的交情!
82天,346支援鄂医疗队,4.26万名白衣战士,鏖战在“离炮火最近的战场”,以感天动地的医者仁心,托起生命之舟。
精兵强将 会师武汉
凶悍的病毒快速传播,恣意地摧残生命。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84岁的钟南山疾声呼吁,自己却披挂上阵,逆行武汉,在疫情风暴中担当定海神针。
他眼噙热泪,双唇紧绷:“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而在武汉人心中,有3座守护生命的山: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一声召唤,无畏生死。
院士也是战士。张伯礼,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最终将“胆”留在武汉;李兰娟,年过古稀奔波一线,脸上的口罩压痕令人心疼;陈薇,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王辰,建议启动方舱医院,托起应治尽治的生命之舟……
2月11日,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来自全国各地对口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乘坐包机抵达武汉。图为江苏省对口支援医疗队医务人员抵达武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精兵强将,会师武汉。
全国各大医院院长、书记率队,协和、湘雅、齐鲁、华西四大“天团”抵达,重症、呼吸、感染等专科的顶级团队前赴后继,感控、疾控、心理等“特种部队”尽锐出征,整建制接管病区。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19个省份对口支援我省16个市州,汇聚决胜之力。援鄂医疗队同时承担起物资保障的任务,呼吸机、人工膜肺、医用防护服等,源源不断支援前线。
从除夕夜,陆、海、空三军4000名医护人员“神兵天降”起,此后一个半月间,来自五湖四海数万名医护人员逆行壮举,荡气回肠。
2月9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黄晓波(左三)运用ECMO技术抢救重症患者时,眼罩脱落,无暇顾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争分夺秒 生死竞速
救治,一场与病魔的殊死较量。
争分夺秒,他们在忙乱中重建秩序——
大年初一,广东医疗队从武汉市汉口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接过严重透支的病区。这个临时改建的病区,一半以上是重症,整个空间被污染。医疗队对病区清洁、消毒,隔出缓冲区。
生死竞速,他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ICU所有重症病人都是‘盯’出来的!”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说:“呼吸机等各种器械、用药剂量一点一点调,不然人就没了。”
“虽然只有5%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的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学科顶级专家联手,为一名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赢回生命主动权。
3月21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一区,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学科的顶级专家联手实施手术救治重症患者。他们来自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内蒙古六省市区10家超强实力医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临危不乱,他们与病毒短兵相接——
眼看患者生命垂危,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一句“我上”,为患者实施紧急气管插管。眼前的病房,尚未配齐三级防护设备,随时有暴露的危险。
勇敢、智慧、责任、担当,鄂援医疗队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立下赫赫战功。
幸得有你 山河无恙
揪心的黑暗里总有一抹温暖的光亮。
“进入重症病房,一次至少6小时。”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朱丽香坦言,不能上厕所,只能靠尿不湿。
“一个人管4名病人,穿刺、输液、照顾吃喝拉撒。”安徽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俞霞在病床间的窄小空间来来回回,半日行走步数足足1万多。
3月5日傍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与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患者一起欣赏日落。(视界网 甘俊超 摄)
“您觉得怎么样?”“夕阳蛮好!”上海医生刘凯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脚步,让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定格成最暖心的“武汉记忆”之一。
“老特儿——爸爸”“葛自嘎加油——给自己加油”……为与患者“无障碍”交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入乡随俗”,编写《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字字句句,温情满满。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宁夏医疗队的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医者有大爱,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战袍上的加油文字、病房里的幽默漫画,口罩背后的微笑,比心的手势,都传达着共克时艰的人间真情,和战“疫”必胜的坚定信心。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胜利离别的时刻,重庆医生王越给武汉写下“情书”:“武汉,我的江城。我爱你,有所求。我要你在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平安,欢喜。”
平安,欢喜,荆楚儿女对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也抱之同样“所求”。
拉钩,一言为定!
03
先锋旗帜 砥柱中流
党员干部“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2020年春,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
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党员,我先上。”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危急关头,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顽强挺立,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3月13日傍晚,武汉市硚口区宝丰二路的一处封控卡点,下沉党员干部在检查过往车辆行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立新 薛婷 摄)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党的力量挺在最前沿
“我是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9月1日晚,张定宇在《开学第一课》上开宗明义。
张定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身患渐冻症、走路一瘸一拐,从武汉疫情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起,他就日夜奋战在一线。
在他的带领下,全院240多名党员,无一人退缩,全部挺在急难险重岗位。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这就是共产党人。
冲在前、干在前,党的力量始终挺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2月3日,武汉市武昌区南湖中央花园社区,社区党员干部与物业工作人员为每一位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心系群众不下火线。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尤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黄恒,突发腰椎间盘突出,躺在办公室地板上,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只因“关键时刻,我要当群众的主心骨”。
带头出征火速驰援。湖北工建安装公司党委书记陈实,带队冲锋,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只因“党员就该冲在前面”。
下沉社区化解矛盾。省公安厅信访处网信科科长黄伟,常年与来访群众打交道,下沉到武汉市硚口区云鹤小区后,很快熟悉小区状况,及时化解矛盾。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他们选择战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逾9000万党员的政党最坚实的基础,是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的源泉。
不畏艰难不计生死
越是艰险越向前
疫情期间,听到居民一句暖心的“谢谢你!辛苦了!”一直疲劳工作的田霖忍不住哭了。
田霖,武汉市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党总支书记。
连续无休,通宵值班,是他的工作常态;严防死守,保卫家园,是他的坚定信念。
“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就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田霖说。
战斗,惊心动魄。
信念,指引前行。
在转运病人的工作中,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新村街派出所副所长邵玉春,蹲下身子,将一位疑似患病的老人一步步背到警车里,火速送医。
在“火眼”实验室里,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带领员工坚守核酸检测一线,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在医院执勤的岗位上,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雷神山专职消防救援站站长付洁,与其他两名队员组成党员突击队,负责雷神山医院的日常巡逻和消防培训,守护医院安全。
在社区值守的封控点,宜昌市西陵区西陵街道常刘路社区党委书记刘丽,统筹下沉党员干部等多支力量,组建疫情防控突击队,筑牢社区防线。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堡垒无言,却凝聚着强大合力;
旗帜无声,却激发出无穷斗志。
3月18日,武汉市江汉区友谊社区,下沉社区的党员陶萍在进行公共区域消毒工作前,提醒居民关好门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责任如山使命在肩
把人民放在心头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讲述了一名87岁高龄老人的救治往事。
老人除患新冠肺炎外,还患有11种基础性疾病,治疗难度大。医院为老人配备9人组成的治疗专班,竭尽所能,精准救治。
在长达47天的住院治疗期间,老人病情多次反复,但罗杰和医护人员一起一次次把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我们全心全意,守护每一个生命。”罗杰说,在中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被放在第一位。
生命,重于泰山;
责任,重如泰山。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名党员一面旗,在防控第一线,构筑联防联控堤坝。
坚守岗位,拼搏奉献,党员是疫情防控的排头兵——
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道芳草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云,之前干过5年社区“全科医生”。疫情期间,她发挥专业优势,主动防疫,科学战疫,成为居民信赖的“全能书记”。
守土担责,日夜奋战,党员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陶久娣,白加黑,持续作战将近100天,从联防联控到保供,马不停蹄,日均睡眠不足5小时。
鄂州市鄂城区西山街道西山社区党委书记熊学敏,办公室扎根近2个月,组织消杀、入户摸排、送菜送药,而家里行动不便的丈夫,只能让女儿照顾。
危难见英雄,砥柱立中流。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04
钢铁长城 守护生命
人民子弟兵以行动书写绝对忠诚
一声声“解放军来了”,带给武汉多少信心;
一个个逆行出征的迷彩身影,带给患者多少希望。
闻令而动,勇挑重担,诠释绝对忠诚的不变军魂。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人民子弟兵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军旗增添光彩。
2月17日,武汉天河机场,解放军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
舍生忘死,他们奋战在“红区”
江晓静,中部战区感染科主任。
我们记住她,是因为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她,汗水湿了发角,刚刚摘下护目镜的脸上,留下一道道深深印痕,疲惫而又坚毅……
57岁的江晓静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在临床一线与传染病斗争已有34年。
今年元月,随着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数陡然增加,江晓静隐约感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疫”将要打响。
置身于疫情的“暴风眼”,就得摸清楚这个狡猾敌人的脾气秉性。每天,江晓静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细化“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每4个小时,她都要将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捋”一遍。
心细如发,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从每天的护理计划,到不同患者的输液速度,从患者每天的进食量到排便量,她都要认真登记、称量,时间精确到秒,重量精准到“克”。
艰苦探索,患者的治愈率不断提高。
4月5日,中部战区总医院所有病区患者清零,江晓静自始至终战斗在抗疫一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的主战场,先后从全国各地驰援而来的军队医疗队4000多名队员,就是一个个“江晓静”。
他们是江城的守护者,更是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解放军医疗队队员接诊首批患者。
那一身迷彩,温暖人心
车窗外,蛇山龟山绿树红花,生机盎然。
在赶往武汉市肺科医院的路上,熟悉的城市风景,从护士长刘孟丽眼前闪过。
从医31年,军龄37年,刘孟丽深刻理解守望生命的含义,也深深懂得军人的神圣使命。
1月21日,中部战区总医院派出40名队员组成医疗队,火速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这是最早支援地方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支军队医疗队,刘孟丽担任医疗队护士长。
一位65岁的女患者出院那天,在刘孟丽的防护服上写下一句祝福“愿你的人生如春天般美丽”。
在这个新冠病毒肆虐的寒冷季节,在与亲人隔绝的病房,患者太需要春天的温暖和阳光。
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一个加油的手势、一件“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隔着玻璃的一次挥手,俯身为患者系上散开的鞋带……
从火神山医院到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从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到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用一个个温暖的举动,浇灌生命之树。
2月17日,人民解放军空军出动多架运输机,从上海虹桥等7个机场起飞,向武汉紧急空运解放军医疗队676名队员和50吨医疗物资。
侠骨柔情,深藏心底
奋战“红区”,他们把对亲人的担忧与牵挂,深藏心底。
出征时,中部战区总医院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医疗队队长方庆的女儿刚出生仅1个月。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咸宁老家,托付给老父亲。从此,他以“红区”为家,直至胜利完成支援任务。
接到出征命令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李琦,刚从外地完成新冠病毒防控督导任务返回重庆。本身就是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他,背上呼吸机就上了抗疫一线。抗疫期间,他每夜都必须在呼吸机的辅助下才能入眠。55岁的生日那天,他在“红区”许下愿望:“愿天下再无疫情!”
有着10余年呼吸科临床经验的队员毛梅,每天在病区一线采集病史资料、查体,筹划新病区布局,划分医疗小组,优化收治流程……谁又能想到,她是一名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就是这样一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召必至,至必战,战必胜。
以军人的天职和坚毅,包裹柔软的内心。他们,温暖了一座城。
05
火线集结 百倍效率
建设者昼夜挥汗保障一线
春节,一年之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声召唤,许多人连团圆饭都没吃,就匆匆收拾行囊奔赴工地。
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他们昼夜奋战,上演“生死时速”,为大武汉千万市民建起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
风雪无阻,艰险不惧,无数临时隔离点火速诞生,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在他们手中打通。
一支支勇猛逆行、奋战抗疫一线的建筑“铁军”,是一群群普通劳动者,也是一群群舍小家顾大家、可敬可爱的建设者!
最美挖掘机“天团”逞英豪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云直播”,在海内外7000多万“云监工”注视下展开——
正月初一,火神山,7500多名建设者云集蔡甸区知音湖畔,方圆数百亩的荒地上,近千台挖掘机同步作业,发出如黄河咆哮般的激越之声;
正月初三,雷神山,近万名建设大军鏖战江夏区黄家湖边,1400余台施工机械轮番上阵,人人争先,机声隆隆;
最美挖掘机“天团”,亿万网友聚焦,传递出华夏儿女齐战病魔的决心与气概!
这场面,何等雄壮!何等震撼!
2月3日,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建工程,24小时连轴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毅然逆行,忘我奋战。除夕夜,无数施工人员只能在临时板房甚至站在路边,端着盒饭当年夜饭,匆匆吃完又开始施工。
10天之内,武汉版“小汤山”医院——拥有13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横空出世,点燃希望之火。15天之内,拥有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再添战“疫”信心。2月3日起,一个个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相继改造成16座方舱医院,成为遏制疫情“关键一招”。
建造速度比常规提高百倍
项目建设,设计为先。1月23日17时,接到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命令仅1小时,中信建筑设计院就组建了60多名设计人员的项目团队,通宵设计。饿了,吃一碗泡面、啃几块面包,困了就地眯一会儿。不到60个小时,施工图纸拿出。
施工单位不舍昼夜。火神山工地,1月23日晚,中建三局春节未停工的5个项目部1400多名工人和近百台设备跑步进场。雷神山医院,中建三局一公司、基建投公司、绿投公司纷纷立下“军令状”。中铁大桥局、中国一冶、葛洲坝集团、中铁十一局、宝业湖北建工、湖北工建、湖北路桥、山河集团等一批批建筑铁军挺身驰援。
“两山”建设者们争抢时间,确保工程质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除夕,58岁的钢筋工石腊英与丈夫得知火神山医院建设缺工,叫上两个30多岁的儿子从洪湖赶到施工现场。
“我常年在现场安拆塔吊,在家里还真有点坐不住。”1月30日凌晨2点,54岁的“荆楚工匠”陈金国赶到火神山工地,儿子陈龙龙已在弱电现场施工5天,父子俩忙得只见了两次面。
各大工地,这样的父子兵、夫妻兵、兄弟兵比比皆是。
长江两岸,寒风凛冽,各大工地热火朝天。十几家单位协作,几十道工序齐头并进。
难怪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张颂民感慨:建造速度比通常建造传染病医院至少提高了100倍!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
医疗设施建设除了主体工程,还有水电气热、通信等配套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们,也像无名英雄一样付出多多。
2月17日,工人正在搬运排水管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雷神山医院,供电容量相当于4000多户普通居民所需,平常这类工期需要半个月。300名电力施工人员火速集结,58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冲锋在前,仅用60小时就合闸通电。
火神山医院,一度缺少焊工,省劳模刘建锋带领12人组成的焊工队迅即赶到。仅用12个小时,中国电信完成基于中国电信千兆光纤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还有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活跃在社区封闭改造施工现场、日夜奔忙在物料运输途中;全省1800余座中国石化加油站均正常营业,保障应急、救援、工程车辆用油不愁;上千家燃气企业1万多名职工坚守一线,保障生产、生活用气以及医疗机构供气……
身边没有聚光灯,没有“云监工”,在湖北保卫战中,他们一样居功至伟。
正是凭借7.6万名建设“铁军”的担当与奉献,武汉赶在3月1日就实现了“床等人”,成为扭转湖北战“疫”格局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点赞:“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
06
点滴微光 温暖人心
百万志愿者为众人抱薪于风雪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他们,原本只是这座城市里平凡的普通人。
当疫情暴发,城市按下“暂停键”时,本可宅家的他们挺身而出,将自己幻化成“超人”,尽力去帮助他人。不分职业、无论年龄,社区街道、交通保障、医院方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
疫情期间,全省120万名志愿者用勇敢、牺牲、无私、互助,凝聚成忘我大爱,温暖着受伤的城市,也温暖着每一个人。
“要不我先上吧”
“大家有顾虑,要不我先上吧。”大年夜,在经历几个小时的思想斗争之后,快递小哥汪勇决定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第一天接了30多个人,因为害怕,双腿抖了一天,第二天差点儿打退堂鼓。但汪勇最终选择了义无反顾,因为他算清了一道数学题:“一天接送一个医护人员,能为他们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能救多少病人?”
很快,汪勇发现医护人员的餐饮得不到保障,于是“组局”建起医护服务群,四处联系餐饮企业,最终让医护人员吃上了“热乎饭”。他说,自己能量有限,是无数志愿者爱心的汇聚才让他显得“一呼百应”。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志愿者们奋勇争先,为众人抱薪于风雪。
2月1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学生志愿者转运医疗物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90后武汉女孩华雨辰,1月23日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从那天起的一个多月,她接送过医护人员上下班,当过运送救援物资的搬运工、方舱医院的广播员,也在收费站路口为来往司机测体温。最长的一次值守,在二七长江大桥上站了8个小时。
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党群办公室副主任蔡飞,从荆门老家逆行回汉,成为江岸区同庆阁社区第一位志愿者。每天,要打数百通电话联系货源,面对居民个性化的物资需求,探索出“个性化团购”。
荆门蓝天救援队的刘毅,每天和队员们把医疗物资从机场运回仓库,登记造册分类后,再转运到各医院和省内各市州车辆。因为“顶班”跑运输,来武汉仅仅9天,他的体重就降了23斤。
“我们不煽情,我们直接上,我们能吃苦,我们够坚定。不管需要多久,我们誓与湖北武汉共进退。”志愿者们说。
爱心“雪球”越滚越大
前行者擎起火把,照亮追随者脚下的路。
“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站在第一线,我申请加入志愿者,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
“我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虽已退伍,但依然渴望回到抗疫一线!”
疫情发生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发起倡议,号召全省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有序参与全省疫情防控。
在武汉,招募通知发出仅10小时,报名人数迅速破万;短短一周多,报名者超7万人。
在恩施、在黄冈、在荆门……志愿者火速集结、应声而动,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月25日,多名志愿者在武汉市武昌区中百仓储梨园店内帮助徐东路社区居民代购蔬菜、水果、肉类等生活物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他们中,有人用生命坚守信念。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高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分队队长宋青山,在为村民运送生活物资途中,车辆侧翻身受重伤,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0岁。
他们中,有人勇挑最艰险任务。湖北中油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山,带领全公司员工中止休假,从襄阳赶赴武汉,参与处理医疗废弃物。
点滴善举汇聚成光
越来越多的火光集聚,汇聚成一束光,为身处黑夜的人们,照亮前路。
武汉残疾人理发师宋忠桥写下请战书,为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免费理发。
从1月25日到4月15日,宋忠桥志愿服务队为16支援鄂医疗队员义务理发,并收集了医疗队员的50多个小心愿,尽心尽力帮他们实现。
汉口江岸区永清街吉林社区居民叶九思,主动为居民提供药品代购志愿服务。他每天都要骑车20多公里,代购才半个月,车就被骑坏了。40多天,叶九思为社区居民购药达1500多人次,被居民称为“药神”。
爱心不分国界。定居武汉的巴基斯坦小伙哈荣,成为志愿者,利用熟悉多国语言优势,帮助在海外组织抗疫物资;法国人弗雷德在武汉生活了8年,他加入一支志愿车队,为医院和社区运送物资;伊朗小伙西纳坚守武汉2个多月,和同事调制3万杯咖啡免费送给医护人员。
无关名利、不求回报。当千千万万颗爱心凝聚在一起,再寒冷的冰雪终将消解,迎来春暖花开。
4月15日,武汉志愿者接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参与二期临床试验。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于4月12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07
英雄城市 人民铸就
平凡市民守望相助展现家国情怀
9月4日,武汉,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
下午1点半,东湖新城社区,60岁的居民肖红英头顶烈日,在出口处负责体温测量。这份工作,从疫情初期至今,她一直坚守。
“我没那么英雄,做的事也不伟大。我60岁的人,有生之年还能为国尽微薄之力,很自豪!”肖红英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无数个“肖红英”与城市共进退、同生死,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一声令下宅家坚守
换得疫去春来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战场不只在医院,也在小区、楼栋、村湾。千万武汉市民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
为阻断新冠病毒向全国蔓延扩散,近千万名武汉市民,不讲条件,一声令下,宅家坚守。
每扇紧闭的门窗背后,都是特殊的战斗;居家不出,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与付出。面对被无限拉长的每一分每一秒,大家咬牙坚持,同心战“疫”。
2月23日晚10时05分,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街雷苑小区门岗值班保安吴茂国,交班前仔细检查小区居民出入登记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旁观非我风格,居家也能助仗。”市民王志华创作了诗歌《人人都是斗士》,激励自我也鼓舞他人,“我没有办法到一线分忧,但是把自己守紧管好,不给社会添堵,也就是为战‘疫’作贡献。”
大门紧闭,但“心”门不闭。有人把好不容易购到的鲜鱼,送到隔壁老人家。有人把刚买的白菜、菜薹、萝卜,分给了社区居民,分文不取。
每个人都在坚守,每个人都在拼搏。在方舱医院,有人看书学习,有的打起太极,有的跳起了广场舞……坚强乐观的武汉市民,就是这样不屈服——病魔再猖獗,也绝不会向它低头。
4月8日,离汉通道管控解除。大城重启,涅槃向新。英雄的武汉人民,以万户千家的阻隔坚守,换来冰雪消融、疫去春来。
供应不断秩序稳定
因有你我守护
“封闭”之下,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维持两个多月的平稳,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
背后,是无数微光的汇聚。
环卫工人周命,每天4点准时到达驻点,为整条街道的果皮箱更换垃圾袋,并巡查路面污染。1月23日以来,她和中南路班的40多位环卫工人始终坚守岗位。“行人少了很多,我们的保洁标准不能降低,还要搞好消毒。”
35岁的快递哥朱红涛,每天骑行60多公里,送包裹,忙采购、给老奶奶买药、为宠物喂食。“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
心若有爱,战自有力。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人民战争中,每一个坚守者,都是默默奋斗的战士。
1月30日,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四清里社区工作者为居民代购青菜,送上窗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爱美的武汉姑娘徐婉茹,体重仅80斤,却练成了分拣蔬菜的“大力王”,美甲断了,变得斑驳。她说,指甲断了还可以长,但吃菜,大家等不了。
33岁的黄富强,成为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200多位老人的“买药人”,从排队挂号到取药整理,一趟下来,费时12个小时。他说,一盒盒的药,都是希望,我不能停。
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武汉人。困难再大,也要努力克服,因为这是我们的城市,需要我们守护。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绽放城市荣光
“逆行天使,谢谢你们!”2月21日晚,一支来自湖南的援鄂医疗队,入住武昌茶港社区一栋居民楼对面酒店。由于社区防控,无法当面致谢,附近的武汉居民便在窗户上,用标语与英雄隔空对话。没想到,就在次日下午,白衣天使回信道:“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一幕,暖哭了小区的居民,也感动了无数人。
3月8日晚,武汉市武昌区桃山村小区居民在自家窗户贴上手写祝福,向入住仅一墙之隔的锦江之星水果湖店的湖南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致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我的城市病了,我该为她做些什么?”武汉市民在思考,在行动。
“90后”肖雅星,把自家开的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住。她还发起组建“武汉医护酒店支援群”的微信群,帮助医务人员解决住宿难题。
听说很多医务人员夫妻双双上战场,孩子学习无人管,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自愿当起家教,免费提供网上“一对一”辅导。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人们看到爱心温暖传递的力量,也从自己身上看到城市的荣光、人民的伟力。
2月24日凌晨,武汉市青山区沿港路,结束了当天患者转运任务的武汉公交六公司党员驾驶员郑少银一边擦前挡玻璃,一边等待专业人员来给车辆消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跨越冬与春
我们同舟共济、命运与共
铭记!致敬!
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