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行:马山民歌 民族文化的奇葩

马山民歌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风格独特,享誉国内外。由于该民歌朗朗上口,群众喜爱,已成为荆楚文化的奇葩,并在荆州大地、乃至江汉平原成为农民庆丰收、奔小康的主旋律。

在2020年荆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马山民歌大放异彩,《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哦伙调》等曲调群众耳熟能详,赢得了全场一片的欢呼和互动。它以欢快的节奏,明快的旋律,简洁易唱的歌词,加上“一领众和”的精彩舞蹈配合,把农民的庆丰收节推向了高潮。

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前后楚地的“扬歌、田歌”。其后,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初的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插田歌》中对郢中田歌描述:“农妇白宁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北宋时期《太寰宇论》也记载:“扬歌,郢中田歌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演变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即马山民歌。在马山一带,农民在栽秧、收割、打夯和车水等劳作时,都喜欢唱马山民歌,这样能激起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它已成为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符号。

(1955年马山民歌代表队赴省汇演,前左一为王兆珍)

提起马山民歌,还有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1957年,马山民歌受文化部调派,被安排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贺龙、彭真等中央首长作了专场汇报演出,并获得中央领导的好评。

当年参加演出的农民王兆珍,今年已经82岁了,她是一名优秀的马山民歌歌手,也是马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后来被调入县文化馆工作。现在她虽然年纪大退休了,但她念念不忘马山民歌,也始终关心着马山民歌,有时还亲自教唱马山民歌。2013年6月,她专门回家乡参加了马山镇成立的“马山民歌传习所”挂牌仪式,并为马山民歌传习所捐赠了1万元传承费。

如今,马山民歌正在发扬光大,在荆州各地,每到傍晚,马山民歌已成为农民广场舞的主要曲目。目前,马山民歌已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等,到处都在传唱马山民歌,马山民歌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由于马山民歌越来越受群众喜爱,也受到了国家和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中国歌舞剧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省文化厅等专家和领导都专门到马山镇调研马山民歌和采风。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也专门来马山镇,拍摄马山民歌《楚歌今昔》,并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了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影响更加深远。2008年8月,马山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马山民歌是中国民歌的典范之一,其作品被收录中国优秀民歌精品并灌制成唱片和光盘,出口到西欧和东南亚国家。有关部门还将《马山民歌》收集整理成册,为后人传承马山民歌提供了重要教材。

为了传承好马山民歌,马山镇文化站主动担当,把马山民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常开展马山民歌培训,组织群众教唱马山民歌。同时,也时常组织马山民歌选拔赛,挑选马山民歌人才,为传承马山民歌推波助澜。2019年,马山镇还成立了“马山民歌研究会”。现在会员已达到300多人,使马山民歌后继有人。

马山民歌省级传承人黄清芳在市农民丰收节上演出

2013年6月,马山民歌传习所挂牌

(特约记者:李德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