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克“月壤”藏着月球演化的秘密 地大肖龙教授讲述登月背后的故事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圆满完成月球采“土”任务。当天下午,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在该校逸夫博物馆,讲述月球取土背后的故事。

此次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2000克“土”,长什么样?肖龙说,取回的月壤是混合物质,主要成分是取土点原地破碎玄武岩,月球高地被撞击溅射来的斜长岩,还有些陨石的碎片等,是平均直径小于1毫米的岩石颗粒。地球上的土壤含有水、微生物、有机质、腐殖质等,月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颗粒,很干燥,没有任何生物或有机质,两者区别很大。取回的月壤,可以回答很多月球科学问题。肖龙认为,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月壤的年龄、成分等,可以揭示月球形成、演化的秘密。宇宙中,月球和地球差不多处在同一个位置,太阳照射月球强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照射地球的变化。此外,地球上很少保留小行星撞击的痕迹,因为人类活动、地质活动等,破坏严重,但月球上没有太多的地质作用,撞击坑几乎都被保留。通过对月球、地球、火星的对比研究,还可以回答地球环境变化等问题。探索月球,对地球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演变,都会提供一些线索。

人类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肖龙表示,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终将冲出地球,去探索浩瀚的太阳系,而冲出地球的门槛是月球。所以,人类首先要认识月球,其次才是利用月球。他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2007年,嫦娥一号完成绕月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完成落月任务;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采样返回任务。肖龙介绍了嫦娥五号工程的难点:在月表采样方面,这次是中国首次地外采样,实现表取、钻取两种方法的无人操作;在月球起飞方面,是地外天体首次点火发射;在对接和样品转移方面,要实现月球轨道首次交汇对接、样品转移;在样品返回时,嫦娥五号要以第二宇宙速度载入大气层。

月面采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了解月壤的性质,并研制出与实际月壤性质较为相似的模拟月壤,用于采样工程技术验证。肖龙教授团队为嫦娥系列任务研制模拟月壤近10年,总共为工程单位提供了近100吨的模拟月壤。他们还研制了用于材料加工(如3D打印)的模拟月壤,以及模拟火星土壤等,为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地外资源利用等提供支撑。肖龙还参与了嫦娥五号科学目标的论证,绘制了预选着陆区地质图。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海南文昌基地发射,肖龙在现场目睹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嫦娥五号到家的前一天晚上,刚刚过完57岁生日的他彻夜难眠。肖龙说:“嫦娥五号飞行23天,按预计时间准时‘到家’,作为一名参与者,亲身感受到祖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内心无比激动。”他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申请月壤样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