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十年禁渔实现“五个100%”

2020年9月,襄州区渔政执法人员在唐白河水域检查垂钓人员。 (通讯员 张燕 摄)

2020年9月,襄州区渔政执法人员在白河水域清理非法网具“地笼网”。 (通讯员 张燕 摄)

按照相关规定,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汉江重点水域正式实行10年禁渔。此前一年里,襄州区按照省市关于禁捕退捕的相关要求,已完成渔民100%上岸、渔船100%拆解、补偿100%到位、社保100%缴纳、有就业意愿者100%上岗的目标。

1月11日午后,趁着难得的暖阳,袁红群抱着外孙女来到汉江畔玩耍,波光粼粼,笑声朗朗。

老袁是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航运社区居民,做了近20年渔民。一年前,他把自家渔船开到集中拆解点;8个月前,他拿到12万余元安置费;4个月前,他成为一艘货船的驾驶员,现月收入5000元。

按照相关规定,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汉江重点水域正式实行10年禁渔。此前一年里,襄州区按照省市关于禁捕退捕的相关要求,完成渔民100%上岸、渔船100%拆解、补偿100%到位、社保100%缴纳、有就业意愿者100%上岗的目标。

艰难上岸

2019年12月4日,襄州区农业农村局和张湾街道办、航运社区的工作人员登门宣讲禁捕通知。老袁憋着火,只说了一句话:“鱼要生存,我们也要生存呀!”

航运社区党支部书记秦长江有心理准备,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我挨骂多得很。这可以理解,很多渔民全部身家都在一条船上!”

比如袁红群,30多岁时借债2万多元买下一条渔船,此后20来年,为老人尽孝、送女儿出嫁都靠这条船。最高峰时,他一天能捕捞两三百斤江鱼。可随着捕捞者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给力”,鱼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低。

“最小的网眼只有0.9厘米,最深能下10米,别人都用这样的网,我不用就逮不着鱼啊。”他说,社区干部上门时,心里很矛盾,逮鱼越来越不赚钱,可除了逮鱼,我们老两口啥也不会啊。

襄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袁红群这样的渔民,在襄州区共有124户244名,按照相关政策,共投入1485万余元,依据渔船、发动机、网具和船舶证书等数量和类别发放退捕补偿款,并为244名渔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的参保手续。

解决后顾之忧,坚定了渔民们上岸的决心——2019年12月31日前,124户退捕渔民全部签订退捕安置补偿协议。

载着20多捆、总长度超过1000米的渔网,袁红群把船开到集中拆解点。临走时,他特意跟渔船合影一张。

痛苦转身

对渔民而言,上岸后最迫切、也最有难度的是就业。

记者翻着《花名册》看到,244人中80%是41岁至60岁的渔民,能读完初中的就算高学历,重劳力的活吃不消,需要技术的活干不了。“渔民不一定穷,且相对自由,因此对就业的要求是挣钱多、投入少,最好还没人管。”该负责人称,虽说要求有些“不可理喻”,但这批渔民做出了牺牲,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帮他们就业创业。

为让上岸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襄州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先后组织4期就业技能培训班和6场针对上岸渔民的专场招聘会,百余家企业将数百岗位送到渔民家门口。

上岸后,老袁在航运社区安排下,负责500余米汉江沿线的巡查,月收入1500元,但他只干了3个月。后来在朋友介绍下,他操起老本行,在一艘汉江货船上当驾驶员,月收入5000元。“像我们渔民找工作,在当时真是太难了。”

记者听到另外两名渔民的就业经历:一人先去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受不了严格的上班时间,没干一个月就辞工了,现在找了一份门卫的工作;另一人最先选择到一处建筑工地打工,但搬砖扛水泥身体受不了,也没能坚持太长时间,现在报名参加了机动车驾驶证的考试。

“像门卫、保安之类的岗位还是有需求的,但渔民们大多只作为一个短期过渡。在收入、工作强度、灵活性等方面,他们在极力适应岗位。”该负责人说,截至2020年底,178名有就业意愿的渔民全部实现就业。

希望在前

带着外孙女在汉江边玩耍,袁红群情不自禁把目光转向江面,他很感慨:“最初逮鱼那几年,江里到处是鱼,前两年根本看不到了。再不禁捕,孙女这代人估计就看不到汉江鱼了。”

张湾街道办工作人员梁勇全程参与了辖区内的禁捕工作,他说,伴随着密集的执法行为和政策宣传,禁捕工作得到越来越多渔民认可。

统计数字显示,一年间襄州区共巡查江段3200余公里,查处涉渔案件16起(其中刑事案件2件)。目前,按照襄阳市禁捕的相关规定,执法部门每天江面巡逻,不定期进行夜间行动;岸边沿线由社区负责,每天都有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带队巡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