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追星”!今天,他们将走红毯!

春节开工第一天,浓郁的年味还在身边萦绕,对我们来说,过年的餐桌上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有哪些呢?那就是——鱼。

但你知道吗?湖北人过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喜头鱼,得益于桂建芳院士30多年来对于银鲫的专研,这才让更多的人能吃到肥美的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新发明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例如互联网的覆盖、太阳能复合发电、绿色超级稻、新冠患者肺功能无损评估等。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为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2月18日下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汉召开,会议颁发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在活动开始前,湖北省科学家、院士走上红地毯展示湖北省科技实力。他们的发明创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是年轻一代最该追的星,下面就由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告诉你“追星”理由→

科技成果

20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潘垣教授及其团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主动贡献“中国方案”。核聚变,正是太阳能量秘密之所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应运而生。此项研究由我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六方一同参与,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为人类提供“无污染、无碳、安全、实际上不产生废料的能源”。

科技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长期从事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应用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国际上解决了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确定的工程化难题,将我国数字高程基准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实现了三次精度跨越,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快速测定海拔高程的标准规范,为我国高程测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肖庚富长期从事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在病毒膜蛋白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及抑制药物等领域具有扎实的工作积累,鉴定并发展了多个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抑制剂,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并完成转化。新冠疫情暴发后,联合攻关首次报导瑞德西韦、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在细胞水平具备抗新冠病毒活性,为疫情防控药物筛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是水稻功能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鉴定分离了一批重要的水稻功能基因,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提出并实施了“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带领团队培育出一批绿色超级稻品种大规模应用于生产,还倡导“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首创多倍体银鲫和全雄黄颡鱼遗传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水产新品种4个,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为我国的淡水渔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长期从事光纤通信与网络网络研究,取得过3项全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等90多项专利,是国际上电信传输网SDH与互联网两网融合的开拓者之一,利用已覆盖全球的电信传输网解决互联网的覆盖和提速问题,开创了一种新体制。

科技成果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士闫大鹏是光纤激光技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产业化、国产化的开拓者,带领团队在光纤激光功率合成、大模场激光光纤、激光芯片、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等领域取得了100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建立了大规模高性能大功率光纤激光制造体系,实现了光纤激光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激光及激光制造战略新兴产业作出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窦贤康教授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他将仪器研发、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李元元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发出高性能铜合金、锌合金、铝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解决了相关技术瓶颈问题。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教授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先进复合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高效热电磁全固态能源转换新材料及变革性技术新领域,成果在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尖端武器装备获得重要应用。

科技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培武长期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创建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生物毒素硫甙及特异营养成分检测方法、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体系达国际领先水平;主持的国家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成果被国务院相关部门采纳,提升了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的主动性,增强了国际话语权,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提高我国粮油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教授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平台。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桥梁、石化等工程,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把握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新机遇,主持中国工程院“中国建造2035战略”重大咨询项目研究,致力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

马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中国人宫颈癌易感基因和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癌整合位点,并提出保护年轻患者生殖器官功能的宫颈癌精准防治策略;他带领团队研发肿瘤转移分子靶标转化用于临床治疗,为我国的妇科恶性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成果

湖北省中医院教授巴元明长期从事肾脏病防治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首创中药敷贴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创立“肾病多虚,阴虚多见”理论;疫情期间,牵头研制了“肺炎1号”,“肺炎1号”成为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省公开推荐的唯一一个湖北省的地方组方,组织生产10万剂“肺炎1号”,第一时间配送到14个市州121个医疗点,治疗新冠肺炎1万多例,临床治愈率95.07%,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

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研究员周欣创新研发健康中国需要的医疗新设备,十年磨一剑,突破影像仪器“卡脖子”技术瓶颈,成功研制世界首台临床“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器”,在国际上率先获取医疗器械注册证,引领中国制造实现全球领跑;疫情期间带领团队逆风出征,赶赴金银潭医院和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在全球首次实现新冠患者肺功能无损评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鹏率领的武汉新芯技术团队,开创了业界领先的集成电路三维集成技术 3D-Link,广泛应用在特种存储器,传感器芯片和人工智能AI芯片领域;同时他和他的团队也创造了业界最先进的50纳米和40纳米NOR Flash工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和国际的特色代码型闪存芯片领域。

这样的科学界明星阵容

这样的硬核创新成果

能不追吗?

今天(18日)下午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将现场报道

来长江云“追星”吧!

出品: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监制:郭小容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记者:吴彤

编辑:骆璟

美编:蒋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