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市近日出台《荆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端出22条硬举措,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清文件
优化制度供给针对规范性文件可能存在的限制公平竞争、干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等问题,对2021年以前制定的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100%清理,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00%审查。
1.部署清理专项行动,收集梳理清理意见。
2.对收集梳理的清理意见开展审查,形成清理结果。
3.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及时对外公布;各地各部门清理结果经集体讨论后,及时对外公布。
4.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管理,部门拟报请市政府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内容的,起草单位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市司法局行政部门在合法性审核时,应当同步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因涉及重大政策确有必要的,应当征求市市场监管部门的意见。
减审批
推进流程再造针对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慢、环节多、材料多等问题,实施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推进政务服务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提高政务服务质效。
5.全面推进减审批时限。市县两级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不高于国内先进城市和省内先进地市,在国家规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以上。
6.大力推进减审批流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持续推进减事项、减环节、优流程。巩固完善已落地的9项“一事联办”事项,进一步统一标准、优化流程,确保落地见效。2021年完成省新增10项“一事联办”事项。在此基础上,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荆州开发区围绕高频事项,对标省级公布的100项清单,分别完成新增1项“一事联办”事项任务,实施成熟后向省级主管部门推荐。
7.深入推进减审批材料。加大电子证照等重点数据汇集与应用,市县两级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调用电子证照和数据共享,审批材料总体减少30%以上。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信用监管。
8.持续推进减跑动次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范围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办理,实现“全市通办”。继续深化“一网通办”,强化“最多跑一次”的承诺管理,强化场地、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等支撑保障,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入驻自助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自助服务体系,提升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通办”效能。大力推进“跨省通办”。
降收费
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针对不合理收费尚未彻底取消、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成本仍然较高等突出问题,大力整顿涉企收费,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切实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9.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动态调整涉企保证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服务收费,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减少涉企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
10.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清理整治行动,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
11.规范管理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收费标准合理化。加大中介市场培育力度,促进公平竞争。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等活动,应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纳入部门预算。
12.对金融领域不合理收费进行整治。
13.落实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政策,推动煤炭、钢铁、有色、建材四大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类企业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转供电不合理加价行为,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成本。
14.落实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
15.开展企业负担专项调研,持续跟踪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地址。对举报投诉及时调查核实情况,坚决制止各类违规行为。
16.落实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2021年平均再降费10%的要求。
17.落实取消港口建设费,持续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和仓储费用,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的政策。18.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的,根据租赁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承租户受疫情影响受损的程度,鼓励租赁单位适当减免租金。
通堵点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加快数字荆州建设,健全以应用为导向的数据按需共享机制,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打通数据堵点。
19.充分发挥市数据共享平台作用,推进市县政务数据汇聚、更新动态管理,充实政务数据资源,为政务服务数据互联共享提供有效支撑。
20.加快推动市大数据能力平台项目建设,实现数据收集、整理、清洗、加工、应用全链条管控,为数据应用提供精准服务。
21.以市住房公积金、市不动产系统对接为切入口,实现市县两级自建系统与市“一次办好”平台互联互通。
22.市直各部门要加大对国家和省直垂管系统的协调力度,争取国家、省系统对我市产生的政务数据进行回放,充分运用国家、省已经产生的电子证照归集成果,大力推广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过程中的应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