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个中午,熙熙攘攘的五一路上,有一家书店隐藏其间,来来往往的人们稍不注意就会“路过”它,一点儿都不显眼,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由于这条路正在实施雨污水改造工程,造成路边的门店都有很多灰尘,沙石旧书店也不例外。
走进这间面积不大的书屋,架子上摆满了书,只留下一条仅一人通过的过道。走进去两步右转,到了另一个狭小空间,依然全是书。
“这里什么书都有”,老板一边介绍,一边打开里面的灯。
再朝里面瞧瞧,老板点亮了更多的灯,又是一番小天地。
与外面的嘈杂截然不同,书店里面安静极了。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70、80年代。泛黄的书页被翻阅时,有着好闻的墨香味。
老板叫胡固政,今年70岁,书店大概是1992年开的。他说开这家书店不为盈利,免费提供书籍给周边的居民来看。
为了方便读者,胡老每天早上开门后将多把椅子搬出来让读者们坐。
他以前是制镜厂的工人,下岗后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将自家院子改造成书店。
“可别小看我这里,我的书店里面大约有两万多册书呢!好多人到这里来“淘宝”!”胡老笑呵呵的介绍。
“沙石”不仅是“沙市”的谐音,也是来自“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全是宝贝!
书店里的书一部分是从外面回收的书,一部分是读者送上门存放在此寄卖,还有一部分是别人捐赠的书。
买书的同时他也交了很多朋友。胡老的读者朋友里,有一个让他印象深刻。
“你看,世界上还有这么巧的事,我说了别人都不相信!”
疫情刚结束,地摊经济兴起,胡老到奥体摆地摊,遇到了一个读者。
“他小时候家里穷,以前看中了一本《乌江自刎》小人书,但没有钱就一直没买。”
恰好在胡老的摊位上看到了,他立刻买下了这本小人书,那位读者朋友感叹终于实现了年少的愿望。
之后他们还互加了微信,那位读者的微信名字就叫“乌江自刎”。
他说:“卖书,是为了给书找个好的读者,好的归宿,让它有个好的藏身之处,这也是一种乐趣。”
胡老开书店并不为赚钱,图的就是一个快乐,读者快乐,自己也快乐。
胡老虽然带着一副眼镜,但他的眼睛特别亮、特别有神。
和他交谈起来,完全没有老人的说教和架子,他的思想也非常“年轻”。
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受其影响,胡老也很喜欢看书。
说起自己最喜欢的书他特别兴奋:“我最喜欢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等等,他们的书哲理性都很强”。
“书是最好的老师,看书让我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吸取经验,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胡老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看书,多看经典书,但是胡老也告诫年轻人,看书一样要有选择性。
“钻进去一定要出来,回归社会,特别是不能钻死胡同,客观的看世界,不要轻易地对一件事下结论。”
另外,看完书还要和朋友们多交流,有观念和思想的碰撞,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虽然现在阅读都开始电子化、网络化,但胡老仍然提倡看纸质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纸质书更有手感,看了之后才有成就感。”
由于胡老的视力开始变差,他看书也少了,现在更多的是陪母亲听广播、看电视。
胡老说这里以后如果拆了,自己一定会在附近继续将书店开下去,“我会在这里摆很多书架,依然欢迎大家来看书。”
与沙北的新图书馆相比,这里没有咖啡,没有沙发,只有旧报纸、纪念册、老版书籍……
常言道,书店既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照亮城市未来的文化灯塔。
沙石旧书店以最低调的方式,保存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它就像是能隐隐散发出微弱的光,而这点光却能够温暖这座城。
这里寄存着旧时光的温度,它不拒绝每一个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大家若有时间,放下杂念来这里看书吧~~~
透过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凝视一个人,可以观察社会。
在荆州这座生活节奏不紧不慢的城市里,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放飞梦想,有些画面日复一日,有些转瞬即逝。
这些,都是属于每一个荆州人的记忆,平凡,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能做的,是拿起手中的纸笔、相机,走近各行各业,真实地记录下属于这些普通荆州人的一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