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瞿家湾有条红军街 20多处革命旧址诉说峥嵘岁月

已有500余年历史的洪湖市瞿家湾红军街。1931年,这里成为湘鄂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茜摄)

  日前,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在红军街上演,游人驻足拍摄。当地新建的红色培训中心演出场馆预计明年4月开放,可容纳800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勇通讯员谭琳摄)

  百里洪湖,碧波潋滟。

  洪湖岸边,有一座历经500多年变迁的水乡小镇——洪湖市瞿家湾。这里不仅是湘鄂西苏区首府、洪湖赤卫队的故乡,还是红二方面军的摇篮。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镇,在革命战争年代容纳了红军、赤卫队的千军万马,令敌人闻风丧胆。

  镇上有条古色古香的老街,长700米、宽近3米,民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栏画栋……无不透着久远历史气息与经年岁月沉香。

  这是一条革命的街。1927年至1934年,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革命先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武装割据,浴血奋战,创建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将20多个政权机构设置在这里。瞿家湾老街从此更名红军街。

  昔日历尽风霜,再回首已近百年。5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洪湖,追寻瞿家湾红军街的红色足迹。

  湘鄂西根据地覆盖58个县市

  走进红军街,但见游人如织。行走青石板上,仿佛看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先辈们挺拔的身影,感受到豪迈的革命热情。

  “贺龙第一次来到洪湖,看到一碧万顷的湖泊,就说这里可以藏兵30万,适合打游击。”红色洪湖建设办公室主任崔巍介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当初湘鄂西苏区首府选择瞿家湾的原因之一。

  1927年底,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万余人。

  “依托河湖港汊的有利条件,洪湖成立水上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并成立党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红军街讲解员瞿兆利介绍,红军到洪湖后,宁愿睡大街也不打扰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跟劳苦大众打成一片。

  当时,瞿家湾几乎全民参加洪湖地区游击战争,大家坚信共产党能带领大家打倒土豪,过上好日子。坚持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是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根本保证。

  1931年,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军事委员会等20多个机关均先后设在红军街,这里成为当年湘鄂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鼎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覆盖58个县市,拥有2万名正规红军和近5万人的地方武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3个红色根据地之一。

  革命的重要问题是政权问题。红色政权在瞿家湾孕育诞生,并在这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创办的红色报刊多达20余种

  走在红军街上,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湘鄂西省委、湘鄂西军委、湘鄂西省委宣传部旧址,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眼前应接不暇,如同沧桑老者,无声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岁月。

  窄窄的街道向内延伸,沿途还悬挂着“自从贺龙住湖内,洪湖出了赤卫队”“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

  瞿兆利介绍,目前,整个瞿家湾镇保存有革命旧址35处、遗址4处,其中仅红军街就有21处,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红军街上,一个名为“永远的丰碑”陈列馆里,挂有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周逸群等人的画像。画像中,他们眼神坚毅、身姿笔挺,像一座座丰碑,让人由衷敬仰。

  夺取革命政权靠枪杆子,也靠笔杆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十分注重报刊在“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在湘鄂西苏区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在极端艰苦动荡的条件下,中共湘鄂西特委创办了《斗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创办了《红军》《布尔什维克》《捷报》,湘鄂西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工农日报》。

  据不完全统计,那时,红军街上创办的红色报刊多达20余种。“苏维埃政府领导好,报纸印得多精巧;晚风吹来动树梢,墩台湾村都读报。”当年湘鄂西苏区流传的歌谣,正是这段红色往事的印证。

  “洪湖精神”在这里诞生

  “根植于洪湖人民心中的‘洪湖精神’,诞生于瞿家湾,由一位国际友人总结提出。”崔巍介绍。

  1931年夏,洪湖一带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湘鄂西苏区军民在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同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洪斗争。

  1932年初,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受国际联盟委托,以国际救灾机构成员的身份,只身从上海来到武汉,发放国际救灾物资。

  路易·艾黎对国民党反动派趁着大灾,向洪湖苏区贺龙同志领导的革命武装发动军事进攻的行径十分愤慨。

  他不顾国民党当局阻挠,坚持到被国民党称为“共匪窝子”的洪湖视察,实地了解灾情。在苏区,洪湖赤卫队员在战争、洪灾带来的生活困苦中勇斗湖霸的智慧,和水乡人民力排万难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及感动。

  深受触动的路易·艾黎写下了《有办法》《同洪水搏斗的人们》等文章,高度评价“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一种为普通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并誉之为“洪湖精神”。

  此后,路易·艾黎将洪湖视为家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来到洪湖,撰写长篇巨著《洪湖精神》。

  “中国人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从长征、延安、洪湖、抗战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充满这种高尚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建设自己的祖国,这种精神力量推动了一切。”在这位国际友人眼中,洪湖这片红色沃土所孕育出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映射出中国革命和民族之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