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完整译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考》

在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大胡子的德国人”所讲的话,随着中国翻译家和理论家的卓越工作被中国的劳动大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马恩著作,是中国人最初知晓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源头。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也是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成果。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完整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完整的中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启了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程。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等,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他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及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教授,担任过《辞海》总主编,著有《修辞学发凡》等书。他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为语文改革、语法学和修辞学等学科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20年初,陈望道应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的约稿,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所依据的日文版是由《星期评论》编辑戴季陶提供的,英文版是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陈望道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坚定的信念,在险恶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秘密进行翻译工作。为了防止反动当局的突然袭击,陈望道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点着昏暗的油灯,在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工作。

故事《信仰的味道》的主人公就是陈望道。陈望道工作的柴草屋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屋里只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早春寒冷,常常冻得陈望道手脚发麻。母亲心疼儿子,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红糖,给他补身体。母亲把粽子和红糖送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在屋外问,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到母亲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陈望道满嘴黑乎乎的,一时哭笑不得。原来,陈望道专注于翻译工作,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陈望道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经过百余天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

陈望道译本第一版的最明显之处是书名印错,印成“共党产宣言”。该版本比现在的小32开本略小,平装,竖排版,全书用3号铅字刊印,封面是水红色。该书第一版出版后,发现书名的错误,立即印出第二版,将书名改为《共产党宣言》,并将水红色改为蓝色。因此,现藏8月本实际是两个版本,8月本印数很少,只有千余册,很快就赠、售一空。9月,又重印,仍为蓝色封面,只是封底改为“九月”出版。在两个月时间里,《共产党宣言》连续印刷两次,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作为首个《共产党宣言》完整中译本的译者,陈望道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陈望道因为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而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翻译的版本也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传播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通过收集、整理、考证194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用扎实的文献史料充分展示了自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光辉历程及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充分反映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时代潮流,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考》作为这套书的第一本,对我们阅读整套图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