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沙市南靠长江,北依长湖,素有“百年商埠”之称。作为商贸重镇,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29年沙市机场修建通航,成为当时国内少数通航的内陆城市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市逐步恢复往日繁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市轻工业发达,产生了鸳鸯牌床单、荆江牌热水瓶、沙松冰箱、活力28洗衣粉等全国闻名的工业品牌。沙市一度成为全国明星城市,被誉为“江汉明珠”。
如今,沙市区作为荆州中心城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城市基层党建重中之重。面对这一时代考题,沙市区委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一号课题”和重点改革项目,坚持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到城市最基层、社会治理最前沿、为民服务最深处,成功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街道挑大梁 城区大变样
市场占道经营不见了,陈年垃圾堆不见了,车辆乱停乱放不见了……徜徉在沙市街头巷尾,店面整齐有序,路面宽敞干净,令人赏心悦目。
看着街道上执法队巡逻的身影,不少居住在沙市区解放街道的市民有感而发:“城市完全变了样!”
解放路街道办事处位于沙市区西段,作为沙市区管辖面积最大的街道办事处,受地理位置限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长期存在于城区街道,城市治理中存在“九龙治水”等尴尬局面。
“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变化最大的还是今年,究其原因,是因为街道成为市容管理和服务的主角。”沙市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航说,改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牵涉面广,许多问题最终都要落到街道,而原有的街道体制已不适应日益繁重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任务,“小马”拉不动“大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去年8月,沙市区委以“五推”“五联”“五化”为切入点,系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改革,首要任务是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是赋能基层治理。
该区紧紧围绕“明责、赋权、扩能、增效”,向街道调剂行政编制25名、事业编制152名,向街道事业单位连人带编转隶74人,划转公用经费103.83万元、执法车辆16辆,统筹选派13名年轻干部到街道(镇)工作,街道工作力量全面增强。加快“两清单一目录”落地见效,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切实形成“服务一平台、治理一张网、执法一队伍”的工作格局。
在此次解放路街道推行的改革中,区城管执法局、区医疗保障中心、区应急管理执法中队向解放路街道下放事业编制28个、人员14名,通过实行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真正实现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一支队伍管执法”。
“以前,马路上的占道经营行为,需要一层一层向上反映。”解放路街道组织委员沈佳一语道出改革前后巨大变化,“现在执法力量下沉后,街道直接给综合执法中心派单,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社区增力量 激活为民服务“新动能”
“欲筑其室,先治其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再好的机制也要靠人去执行。
如何让想干事、敢干事的社区干部留得住、能干事?
沙市区积极推进工作者队伍改革,整合社区工作者、社区网格员队伍,社区工作人员职数按照“N+1+1”模式配备,即社区网格数加1名社区主职和1名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为社区工作人员岗位总数,除社区主职和专职副书记外,其余“两委”成员均兼任网格员,有效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协调管理“两张皮”问题。全区共核定社区工作者员额623名,原有568名社区“两委”成员、社区网格员中,307人经考核合格、209人经考试合格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该区设立社区正职、副职、委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4类岗位共18级等级序列,岗位等级直接与报酬待遇挂钩,工作报酬参照社平工资标准核定,“四险一金”全部落实到位。改革后,社区工作者平均报酬增长35%以上。
同时,沙市区全面打通社区工作者职业晋升渠道,任满6年、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通过专项招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其余社区党组织书记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待遇,优秀社区工作者还可参加专项(定向)招聘成为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乡镇机关公务员。去年6月,12名社区工作者通过专项招聘渠道进入街道事业单位,2020年度省市县乡公务员考试中,沙市区拿出4个乡镇机关公务员岗位面向社区(村)“两委”成员定向招考。
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的提升,让社区工作者成为“热门”职业。去年12月,沙市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30人,285人报名参加。
公开招考,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在社区工作,只要肯努力都是有奔头的。”成为社区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社区工作者规范管理随之而来的是能力素质整体提升,该区目前在岗社区工作者中有115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占比达22.28%。
此外,该区积极弘扬“沙市老姨妈精神”,建立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分会、社区服务队三级网络,吸纳党员志愿者3430人,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志愿服务,点亮“微心愿”、关爱孤儿“春芽行动”、乡村课堂、女童保护等服务项目深受群众好评,沙市区党员志愿服务“三为”(为老为小为社会)品牌不断擦亮,涌现出全国最美志愿者彭国珍、“中国好人”“举牌爷爷”汪长荣、“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姜素平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志愿者。
在工作力量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社区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总结了一批鲜活的基层治理经验。文星楼社区“逢五说事”六步说事法,让群众有处说事、有人办事、有章理事;白云桥社区彭国珍志愿服务“分类组队、组团服务”模式全区推广,群众点赞;杜芝凤担任王板桥社区书记30余年,创造了“十颗星”群众工作法,通过“传帮带”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6名“徒弟”成长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凤台社区“晴川红”调解工作队活跃在街巷楼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矛盾纠纷。
这正是沙市区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一个缩影。
党员带头干 小区红色物业架起党群“连心桥”
停车难、照明难、脏乱差,失窃事件时有发生……说起胜利花园,周边居民直摇头。作为一个老旧小区,整个小区只有5栋楼105户居民,却一直管理无序。2018年前,胜利花园先后有2家物业公司进驻,皆因住户少、物业费难收而退场。
“物业公司走的时候,把小区公共电线剪了,楼道一直没照明,监控摄像头也成了摆设。”社区居民回忆说:“跟别的小区相比,差远了!”
痛定思痛。去年,章华台社区党委决定指导胜利花园成立自管小组,自己人来管小区事。
哪些人适合担任自管小组成员?社区发动小区志愿服务,开展小区除草、清扫垃圾、植树造林等活动,吸引小区党员群众自发参与。活动中,一些有担当、有能力、有思想、敢作为且热心肠的居民脱颖而出,逐渐被群众认可。
在社区党委主导下,胜利花园召开小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一致决定成立自管会并进行民主选举。退休老党员徐业荣当选为小区居民自管会首任主任,11名自管小组成员中,多数为中共党员。
自管小组如何运作?他们制定小区规章制度,收取车位费和物业管理费两项费用,用于保安、保洁、路灯电费等开支。每月收支情况上墙公示,一目了然。
胜利花园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小区添置了门房保安室、安装了智能道闸、清理整治小区环境、修好了公共照明及监控,以前的垃圾场变身停车场。
目前,沙市区探索了正规物业公司托管、社区领办公益物业公司直管、党员居民自管小组自管三种有效方式,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同样,在东岳社区楚天都市佳园,1580名业主选举成立全区首个“红色业委会”,当选业委会成员的11名党员,10人是下沉党员干部。“红色业委会”通过“业主接待日”,推动解决了小区绿化带破损、电梯进水、垃圾运输车半夜扰民等问题。
在东苑社区沙市花园,虽有物业服务,但缺乏监督。东苑社区党委创新“两会治事”模式,同步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监督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格局,同时从下沉党员中推荐党小组长,从居民中选出楼栋长,“一楼两长”覆盖26栋居民楼,成为业委会、监委会管理小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文星楼社区,居民反映暑期小学生无人照看,社区积极协调辖区两名在职党员老师成立“童童向上”暑期学校,免费为小区居民提供学生托管服务,解决了40余名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党建聚合力。“红色芯片”正深深融入沙市城市肌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沙市方案”仍在续写。
推广“三个一”支部工作法 办好群众身边实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
近年来,沙市区以“一支部一品牌”“一支部一产业”“一支部一阵地”等“三个一”工作法为抓手,有效提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一支部一品牌促乡村“蝶变”
“一劝孝双亲,大家都要听,人人都是父母生,要报养育恩……二劝为父母,切莫把儿护,养子不教如养猪,定要多读书……”这是沙市区观音垱镇枪杆村“两委”编写的文明新风《十劝歌》,也是枪杆村为推进社会治理而编写的“枪杆治理四部曲”之一,同其他三部——村规民约《五字经》、村民说事《三字经》、枪杆村党员公约一样,枪杆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存有一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朗朗上口的文字向村民宣传社会治理工作,是枪杆村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次有益探索。
“乡村要振兴,治理是根基。”枪杆村党支部书记邢昌焕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形成思想和行动共识:“咱们要将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成‘红色阵地’,以党建引领促发展,让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荆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荆州市文明村、荆州市十星级文明村……枪杆村获得的荣耀不胜枚举。
近几年,沙市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潜移默化带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
一支部一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关沮镇地处沙市区城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关沮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村集体土地被征迁,过去以土地发包收入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失去了稳定来源。
没有了土地资源,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关沮镇党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采取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全镇4个村、2个社区各自成立集体企业,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股份公司建设关民产业园,“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关民产业园建成后,通过对外招租创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创造集体经济收入150余万元,该镇4个村、2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
这只是沙市区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沙市区充分发掘各地各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结合自身实际“一村一策”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出“招商入股”“土地众筹”“服务创收”“抱团发展”等模式,有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效。截至2020年底,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71%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务,切实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沙市区将支部阵地建设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通过阵地建设将服务群众窗口前移,综合运用新建、配建、改扩建、资产调剂、资产租赁等多种方式,共投资14000万元加快推进村(社区)阵地提档升级,实现全区96个村(社区)阵地全面达标。
同时,扎实推进“两新”组织“一支部一阵地”建设,通过党费奖补方式,对高标准建设的“两新”阵地,按照1万元/个的标准予以奖补。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企业职工活动中心、园区物业中心等资源,建设区域化“两新”党建服务中心7个,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和新建党组织活动无阵地问题。
此外,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沙市区委按照“1+10”模式推进党员政治生活馆建设,白云桥社区“彭国珍工作室”、天井渊社区“沙北记忆”展览馆、滨湖社区“三合一”教育基地、跃进路社区新思想教育基地、桂花村“乡廉堂”、枪杆村延安精神传承馆等特色政治生活馆建成授牌,“红色阵地”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图:罗长城 付峰 李传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