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纪委、区人民法院、区检察院、渔政部门在长江江夏段流域放流成鱼。
具有郊野自然特色的江北碧道已全面完工。
7月12日,65岁的李世华在汉阳江边巡查,向垂钓爱好者宣传“十年禁渔”法规。捕了大半辈子鱼的李世华,去年亲手拆掉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渔船,成为汉阳“两江护渔队”的护渔信息员。
“水清了,鱼多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从“捕鱼人”到“护鱼人”,李世华上岸后的新生活,是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一个缩影。
武汉,坐拥长江、汉江,素有“百湖之市”美名。如何展现城市新风貌?如何提升人居环境?武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溯源长江入河排污口
实现“零排放全接收”全新模式
7月13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武汉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出炉,武汉将对1842个长江武汉段入河排污口进行溯源,并设置排污口标志牌,建立完善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
目前,市生态环境局负责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项目统一招标。包括通过运用人工检查、技术排查、资料核查等各种方法,采取无人机航拍、地面检查等多种形式,查清长江入河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制订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立行立改进行整治。
“这是我市长江大保护又一标志性战役。”市生态环境局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整治成效,到2025年底之前建立比较完善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
“好多江豚哟!你看,一头,两头……五六头呢!”去年8月以来,不少市民在长江武汉段看到了江豚嬉戏玩耍。江豚追吃小鱼视频,引来百万网友围观。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称,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武汉段频频出现江豚身影,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这从侧面证明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以来,长江武汉段水生态持续转好。”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近3年来,我市以长江武汉段145公里为主战场,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实施治水项目1281个,完成建成区65个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排查各类排口1842个,初步溯源1728个,完成整治385个。
岸上的污水管住了,如何保证船上的生活污水不直排入江?今年4月13日,一艘“轮渡清洁环保1号”污水收集船正式“上岗”,各港口码头产生的生活污水转运上岸,长江武汉段实现“零排放全接收”的全新模式。
除此之外,全市584艘船舶完成生活污水接收处置装置改造,整合、集并迁移长江汉江码头103个,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82家,退捕渔船620艘,恢复自然岸线30余公里。此外,中心湖泊全面退出养殖,其他湖泊“三网”全部拆除。
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监测数据,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从长江武汉段白浒山出境的长江水质已连续两年保持在Ⅱ类,优于国家要求的Ⅲ类水质。这是长江武汉段20年来最优的水质。
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赏花、一步一园
“这里的江滩太浪漫了!”7月12日晚,倚靠在武昌八铺街堤江滩“望江吧台”区的孙女士说,她是附近小区居民,以前这里是荒地,闸口也一直封闭着,住在江边却不能亲水,现在她每晚和家人来散步。
武汉市水务堤防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建设管理科科长杨斌介绍,全长3.8公里的八铺街堤江滩将鹦鹉洲和杨泗港两座长江大桥相连,目前防洪工程和景观工程已完工,今年底可全部交付。
武昌八铺街堤江滩,是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动工,开启了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新篇章。“一芯两轴显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这是未来的两江四岸布局。
“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人水相争”到“人水相依”,这一字之差的变化,将尽展生态改善之后的人文之美。
如今,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武汉正加快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加快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造以生态文化、长江文明为主题的世界知名长江公园。优化蓝绿空间格局,锚固“十字形”山水生态轴,打造“白沙洲—天兴洲”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九真山—九峰山”东西山系生态人文长廊。
此外,我市将提升东湖生态绿心品质,建成三环线“一带三十三珠”城市公园群,建设龙阳湖、梦泽湖等一批特色湖泊公园,依托六大绿楔建设湿地公园、郊野公园。
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内,武汉规划建设500公里穿城绿道、城市花道,布置300处园林花卉小景,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赏花、一步一园。
“我以后可以沿着江滩,跑遍武汉三镇,跑到东湖绿道。”户外运动爱好者刘斌说,串连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让他领略到“人水相依”的美好。
全长124公里的东湖绿道,已成为惊艳世界的一张武汉新名片。
建立城市圈生态补偿机制
用制度约束沿线参与大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是如何实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6月18日,第一届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会提出,武汉城市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针对长江、汉江、通顺河等城市圈内跨区域河湖水质改善问题,建立奖惩结合的上下游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核算奖惩资金,助推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同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武汉城市圈区域强化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打好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到2023年,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高效运转,跨界水污染、大气复合污染等问题明显改善。
事实上,武汉市自2018年就在市域内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哪个区域水质不达标,不仅要受到经济处罚,辖区主要负责人还会被约谈。
“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办法实施第一年,武汉8个沿江区收到了1100万元的罚单。
“过去,只设置总的入境对照、出境考核等监测断面,对各区水质状况没有开展监测考核。”汉阳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回忆,长江流经武汉市内的过程中,水质上升或下降的责任是上游还是下游、左岸还是右岸得不到准确反映,“通过断面考核,流入和流出指标对比,上下游相互参照,一目了然”。
原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姜兆雄认为,在长江干流城市内明确水质考核奖惩和补偿机制,属全国创新之举。“这就好比‘牵住了牛鼻子’——用制度约束沿线政府参与长江大保护。”
“全方位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去年12月1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八届会商会举行,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携手共聚,武汉提出:“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如今,武汉正深入推进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三湖三河”流域、东沙湖、汉阳六湖为重点,推进水环境治理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13个劣V类湖泊和52个V类湖泊整治提升,构建水清岸绿、截污控源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江上千帆竞渡、碧水荡漾,岸边生态护岸、芳草茵茵……大美武汉,正全力铺展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实习生胡思静 通讯员胡喜珍 于海涛
专家访谈>>>
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陶良虎:
东湖水质达40年来最好水平
彰显武汉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长江日报:湖北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优势和潜力?
陶良虎:湖北在中部绿色崛起优势比较明显。一个方面,湖北单位GDP能耗在全国很低。2019年经济总量排全国第7位,但是碳排放量排在全国第12位,为全国碳达峰、碳排放作出贡献。
湖北的绿色崛起压力也很大,我们的工业结构总体偏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还待提高。这既是短板,也是结构性调整、节能减排的一个潜力所在。
长江日报:武汉市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长江大保护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陶良虎:武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沿江化工企业,经过关、转、搬、改等形式,调整产业结构,保“一江清水东流”,体现武汉担当。此外,武汉近些年在“两江四岸”复绿、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上也取得瞩目成绩。
在城市生态方面,构建大东湖水网、六湖连通、环湖绿道方面建设,武汉蓝天碧水比原来更多,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特别是东湖主湖水质达近40年来最好水平,彰显了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长江日报:武汉从规划、建设、管理、生态和生活等5个方面全力提升城市品质,请您谈下生态品质对提升武汉的作用和意义。
陶良虎:江河湖泊是城市之肾,公园绿地是城市之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免疫系统。这些年,武汉在公园、绿地、行道树等增加,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提速,为建设生态化大武汉提供强有力的功能支撑、品质支撑,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