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人居环境,滩桥镇“靓”起来)
拆除滩桥社区违章建筑,让家门口更敞亮;
翻新迎宾大道,路变宽、景变美,老街换新颜;
清理整治废弃电线、飞线,见缝插针添加花草绿植、栽种行道树;
清除卫生死角,攻克垃圾、牛皮癣等“老大难”;
……
学史力行,实干为先。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荆州开发区滩桥镇坚持走群众路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难心事。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条条暖心举措落到实处。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滩桥镇党员干部真情付出,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让党史学习教育充满民生温度。
(全镇干部职工参与无偿献血,传递爱心)
问需于民寻“急难愁盼”
“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抓手,不断优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干部教育作风转变,用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滩桥镇精心谋划,立足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活动走深走实。
谋全盘,坚守初心使命。4月10日,滩桥镇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启动“党史+业务”学习模式,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干事能力,明确在为群众办实事中践行党员初心使命。
为民办实事,不做表面文章。该镇根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深入群众中开展调研、座谈,了解群众需求,明确“为什么办、办什么、怎么办”,制定《滩桥镇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确定了覆盖人居环境、交通安全、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的98件事项。为促进“项目清单”变为“履职清单”,镇党委班子成员带头领办,细化任务清单内容,实行督办解决、销号制度。截至目前,98件事项已全部完成。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在班子成员带头示范作用下,全镇上下兴起“办实事、抓落实”之风,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自己的“责任清单”,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锤炼履职为民的“磨刀石”,纯洁入党初心。5月14日,滩桥镇遭受今年以来最大强降雨。该镇机关和村(社区)干部迅速响应,顶风冒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排涝救灾,排查房屋安全问题,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安全。
深入企业解民忧。滩桥镇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践初心、办实事的中心工作之一,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围绕“营商环境堵点大调研”开展活动,深入排查营商环境领域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收集具体意见和改革建议。全镇党员干部200余人深入辖区323家企业和市场主体以及33家小微企业,收集汇总有效诉求90条并全部办结。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环境整治等细节处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滩桥镇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实事。
真抓实干解“疑难杂症”
如何精准把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践证明,必须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这3根电杆被拆除后,道路宽敞了,安全隐患也没了!”滩桥镇滩桥社区教育路附近的居民们,被3根废弃电杆困扰多时。
(拆除隐患电杆,群众拍手叫好)
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社区立即着手了解情况,“废弃电杆原本由各通讯运营商设立,以便布设线缆。随着集镇建设扩展,原有电杆成为影响安全的和美观的隐患。”有隐患就要排除,社区安排专人拆除电杆,清理空中“蜘蛛网”。
全镇还有多少类似隐患?该镇从群众需求出发,确定72根待拆废弃电杆,明确在集镇区域建设弱电地下管道,下埋所有弱电光缆的解决方案。看着废弃电杆被拆除,空中的“蜘蛛网”消深入基层听民声,滩桥镇直面“老大难”问题,想千方设百计解决“疑难杂症”。
“我们把项目建设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全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工作实绩响应群众诉求。”该镇负责人表示,今年全镇申报政府投资项目19个,总资金规模约1.19亿元,目前已实施投资项目17个,完成项目建设16个。同时,该镇积极争取“擦亮小城镇”专项资金1800万元,通过沿街立面改造、弱电入地、休闲景观打造,建设现代化集镇;争取特别国债2500万元,实施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投入使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9月22日,按照“集约化、模块化、智能化、便民化”要求,高标准建设的滩桥镇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居民们不出镇就能办理劳动保障、民政、残联、卫生健康、退役军人服务站、综合服务等业务,中心大厅内还提供爱心针线包、直饮水等服务,将“便民”落到实处。“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可以减少群众来回办理业务的时间。”民心所向无小事,全镇党员干部树牢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从点滴做起,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凝聚群众力量,滴水成河。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每月开展洁城清扫行动,对该镇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影响镇容环境卫生的空白点和死角进行巡查和清理整治,针对沿街门店和来往群众开展文明倡导,引导沿街商铺做好“门前三包”,及时处理好路面积水和下水道垃圾。面貌一新的环境,赢得群众肯定,不少群众主动加入巡查队伍,成为该镇一道靓丽风景。
“辛勤指数”提“幸福指数”
在滩桥镇,妥善安置移民融入新生活,一直牵挂着当地党员干部的心。
该镇有移民872户、3964人,分别是三峡工程重庆市奉节原迁移民、丹江口水库原迁移民。为了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该镇党委不断创新移民服务管理工作,让移民安心谋发展。2011年至2019年,移民村武当园村连续9年获评“省级文明村”,2016年获评“省级和谐移民新村”。
坚持让问题不过夜、移民不失望,该镇精挑细选政治素质过硬、群众观念强、业务素质精的党员干部组建移民工作专班,建立划片分区、包保负责、结对安置、逐户走访、定期碰头会商工作机制,让每一户移民反映的诉求都能得到高效及时解决。
用真心换民心。移民房屋曾发生漏水事件,涉及民房546户、集体房屋17处,滩桥镇迎难而上,完成全部房屋的维修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土地经营权证、土地证、房产证,受到移民一致好评;马家岗新村移民原住址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因项目开发,需迁坟数百座,部分移民对此反应强烈,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队,走村串户讲政策,并与六里坪镇两地联动,镇村干部包组包户、包接包送,全力落实政策,最终赢得居民认可。
(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听取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
安居还要乐业,移民更要移心。滩桥镇抢抓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政策机遇,瞄准国家级开发区近郊农业市场,狠抓产业发展,发展产业项目5个,集中流转移民土地4000亩,引进湖北一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集果蔬种植、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及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这一举措,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租金收益260万元,带动100余户移民就业务工。在实践中,该镇探索出“产业+就业”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滩桥移民致富路径。
针对有意愿创业的移民,该镇出台专门奖励政策,鼓励移民自主培训,并对参加自主培训的学员补贴培训资金,提高移民主动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累计自主培训412人次,发放补贴资金60余万元,”该镇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培训,有力带动了一批移民创业就业,显著改善了移民生活。
近年来,滩桥镇还抓好移民基础项目的规划和筛选,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利用扶贫资金1016万元,争取移民资金1958万元,帮助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提升移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整修后的道路让人眼前一亮)
用“辛勤指数”提升群众“满意指数”。滩桥镇党员干部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不断转化为为民办实事、办成事的强大动力。
居民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冬日寒风瑟瑟,荆州开发区联合街道群众心里却暖意浓浓。这份暖意来自该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荆州开发区联合街道各级党组织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列出291项重点任务,内容包含老旧小区改造、基层治理、棚改征迁等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目前,291项民生实事,已完成265项,完成率达91%以上,一批环境差、停车难等问题得到解决,擦亮了“幸福联合”底色。
“衣服被子有了阳光的味道!”
“有了晾衣杆,晒衣服更方便了!”看着小区里新修的晾衣杆,幸福新村还迁小区的李姨妈高兴地说。
由于一楼房屋没有阳台,原来居民晾晒衣物十分不便。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联合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领办“幸福小区晾晒杆安装”问题,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协调,在征求居民意见后,最终在小区内安装了150组规格标准统一的晾晒杆。
“如今,衣服被子都有了阳光的味道!”李姨妈笑呵呵地竖起了大拇指。
(实事办实,群众向社区工作人员致谢)
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联合街道按照“切口小、可落地、让群众有感”的原则,梳理出“管网建设”“小微水体治理”等14项重点民生任务清单,由11位党工委班子成员按分管领域认领。他们深入22个村(社区)联点单位,督办实事任务,确保事情办实。
街道党工委担起责任走在前、作表率,到村居搞调研、听民声,带头帮助群众解难题、做好事。
街道200多名党员干部齐上阵,291项民生实事有了明确的责任人,一批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沙岑路以北的污水管网施工现场火热,五一渠、田家湖渠、连心横排三渠的水变得清澈,三板桥村新添了群众健身器材,大田宿舍的道路变得又宽又平……
“现在的联合街道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对于身边的变化,居民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孩子有人管,我也能安心上班!”
“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下沉党员、社区工作者都是孩子们的老师。孩子有人管,我们也能安心上班。”三湾路社区居民说起社区“四点半课堂”满是欢喜。
社区“四点半课堂”是联合街道依托社区“大党委”,激活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原则,荆州开发区联合街道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利用跨行业、跨部门、跨类别、跨层级的形式,将辖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吸纳进来,突破传统“单位建党”的限制,更好地解决了社区党建“条块分割”的难题。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在联合街道形成并有序运行。
三湾路社区有7个小区、16000名居民。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周黎明说,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前社区搞活动,较为困难。建立社区“大党委”后情况明显改善,“大党委”打破隶属界限,荆州开发区税务局、管委会办公室和荆州市中医医院3个单位下沉党员全部被纳入社区党委统一管理。大家在帮难济困、安全维稳、环境保洁、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等方面共建共享。
社区“大党委”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大党委”成立至今,三湾路社区联合各下沉单位组织开办“四点半课堂”,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义诊进社区、敬老慰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数10场。
目前,联合街道共成立11个社区“大党委”。依托“大党委”,社区联合红色物业力量,成立了10多支“党员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队员通过“认领服务、定点服务、结对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战疫、创文创卫等工作,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更加精准的为居民服务。
“谢谢你们,医保业务不到5分钟就办好了!”联合街道孙家河社区张姨妈在社区办完业务后,特地向社区工作人员道谢。以前,她需要坐车到荆州开发区社保大厅办理,费时又费力。
(社区健康义诊受到居民欢迎)
通民生堵点、解民生难点、治民生痛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关键。今年,联合街道将社区体制改革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具体项目,在社区开设为民服务窗口,通过转岗和招聘为社区配齐130多名工作人员,夯实基层力量,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
“我们有了新房子!”
“心里更踏实了!我们有了新房子!”近日,在季家台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拿到征收补偿款和选房号的被征收群众,难掩内心喜悦。
季家台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今年荆州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也是联合街道重点推进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急难愁盼”项目。
“我们创新举措推进棚改,居民在签订征迁合同后10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补偿款和选房号。”联合街道棚改办工作人员说,为减少群众在外租住房屋时间,此次棚户区改造前置还迁安置房建设环节,还迁房建设和棚改工作同步推进。
(周梁玉桥社区打造社区党课课堂,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
今年街道完成季家台棚改签约2210户,拆除D级危房220户,1700名居民已拿到选房号和补偿款。2022年10月,还迁房交付时,群众将陆续住进新房。
“现在,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出行更方便了。社区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近日,家住荆州开发区高湖台社区胜利村十组5排17号的居民胡明玉为社区的主动作为点赞。
为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联合街道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文明城市创建和创卫复审为抓手,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家园”行动,创新理念,实施小而巧惠民工程。
平整背街小巷坑洼路面,大力改善小区卫生环境,安装路灯照亮群众回家路,居民生活更具安全感。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联合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晓军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身边事破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代化的还迁小区,增强居民幸福感。
清澈的四清渠水从脚下流过,社区活动室里传出爽朗的笑声,临时菜市场让居民的“菜篮子”更有保障,家门口的新产业园让人感受到发展的变化……民生实事清晰勾勒出荆州开发区鱼农桥街道民生和谐的美丽画卷。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鱼农桥街道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要工作,聚焦居民需求、民生短板和未来发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百姓的烦心事、基层的困难事,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的热潮温暖群众心田。
(鱼农桥街道一隅)
点亮“微心愿”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能和儿子一起在家看电视了。”9月9日,鱼农桥街道南港河社区居民雷学英特别开心,家里新添了一台大彩电。
76岁的雷学英,独自照顾高位截瘫的儿子近10年,母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不易。家里的旧电视坏掉后,她想添置一台新电视。她的心愿被街道列入群众“微心愿”清单,不久后,社区党员为她送来一台新电视机。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福祉。鱼农桥街道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站在增进百姓民生福祉的高度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点亮群众‘微心愿’”专题实践活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通过微信征集、上门走访等方式,征集群众“微心愿”,再由街道、社区和党建共建单位认领。以“点亮群众‘微心愿’”为平台,帮难解困。目前,鱼农桥街道13户低收入家庭“微心愿”被点亮。
点亮群众“微心愿”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同步推进。立足文明城市创建、创卫复审等当前重点工作,找准办实事与街道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精准制定方案。
(党史学习教育“浸”童心)
“脱皮”墙面换上雪白“新衣”,穿上结实“雨衣”。11月4日,鱼农桥街道居民王晓玲看着修葺一新的楼房笑着说:“外墙刷新,还解决了墙面渗水的大问题,我又有了住新房的感觉。”
窑湾新村还迁小区首批交付使用的房屋,在历经10多年风吹雨淋后,出现外墙涂料剥落、楼体渗水等现象。今年,结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社区对窑湾新村还迁小区入住居民进行全员走访,开展房屋问题摸底调查。问题梳理完毕后,社区还联系相关部门和专家,将首期9栋房屋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并决定同时启动小区首批32栋房屋的墙面粉刷工作。在改造施工中,街道、社区组织施工队伍,按专家意见,对房屋立面、小区道路、设施完善、环境治理等进行全面更新改造,解决居民烦恼。
“路变宽了、摊铺整齐了、志愿者也增加了,菜市场秩序井井有条,我们现在买菜既放心又舒心,真是大变样了!”居民李玉华对志愿者们点赞:“以前天晴一身灰、下雨一片泥,现在干净多了!”
曾经,鱼农桥街道临时菜市场环境简陋,居民买菜不便。对此,街道以改善辖区人居环境为发力点,投入资金10万元维修公厕、硬化场地,划行规市,实现整体提升。
小区停车场秩序整齐了,大明水产宿舍生活垃圾清理干净了,向阳路段铺设绿化地带扬尘少了,拆迁区域旱厕被拆除了……在鱼农桥街道,112项为民服务实事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账单,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建强阵地
文明新风润心田
“这场比赛不仅让我感受到快乐,还让邻里间更加亲密。”11月22日下午,家住鱼农桥街道的张阿姨正拿着乒乓球拍,参加街道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健身活动。
晚饭后,杨场新城社区文化广场上响起悦耳的音乐,居民舞蹈队跳起欢快的舞蹈,队员们说:“前不久,我们刚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现在每天都来这跳舞,还定期为社区居民们表演文艺节目。”
从街道到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所(站)就延伸到哪里。该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在原有党群服务中心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全面铺开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构建了“1+4”新时代文明实践两级阵地。室内开辟综合文化活动室,添置象棋、图书、围棋等文娱设备;室外开辟文化活动广场,着力打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活动品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域展开,居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进一步满足。
“扎染是我国的古老印染工艺,大家看,把绳线捆扎成纹饰,再入染……”今年重阳节前夕,南港河社区开展“体验非遗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扎染活动。活动现场,社区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上中国传统染色工艺知识理论和实践课程。
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街道和社区建起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活动由原先的“等群众上门”变成了“送服务上门”。今年以来,街道、社区共开展40多场文明实践活动,受益群众达500多人。
“在家门口听红色杨场故事,感觉就是不一样!”今年夏天,位于杨场新城的苏维埃革命陈列室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群众。“如今,这里是荆州开发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新课堂。”荆州开发区鱼农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曹筑荣说,为了让红色基因在居民家门口传承,社区还请来专业演员,排演大型情景剧《杨场记忆之青春烈火》,在社区、街道展演。
红色阵地建起来,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更多样。在社区工作人员拉家常式的讲述下,党员群众也相互交流起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着的红色故事,现场气氛热烈。在这里,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达到理论学习、政策解读、事迹宣传的目的。
(社区开展义诊活动,送医上门)
今后,该街道还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引入优质资源,举办“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社区”“百姓舞台”等一系列活动,传播文明新风尚。
谋划产业园
增进民生福祉
在荆沙大道以南、上海大道以东的一片空地上,升腾着发展的希望,未来这里将是兴港置业智能家电产业园。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项目是发展的根本支撑。鱼农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曹筑荣说,民生不仅是衣食住行,其根本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兴港置业智能家电产业园呼之欲出。
瞄准荆州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园的服务项目,街道决定由庙兴、黄渊、黄岗三个村联合投资6亿元,打造服务智能家电产业园的配套产业园。园区占地332亩,新建面积2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产后将从事家用电器注塑件、钣金件及模具生产,为美的“冰空洗”产品提供零部件配套。
望着这片土地,居民们纷纷感叹:“产业园的建起,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加红火的日子!”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沃土。在北京东路上,鱼农桥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施工如火如荼。
融入荆州开发区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也是街道的重点工作。今年以来,街道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动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投资300万元建设“一站式”服务和便民代办服务中心,按照“便民、规范、高效”的原则,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确保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落地。
曹筑荣说:“街道改革之后,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政务服务、业务办理也将实现效率提升。以后,街道、社区、企业将实现三级联动,服务市场主体将更高效、更便捷。”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化,街道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实践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鱼农桥街道群众逐步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自从小区有了停车棚,停车、充电都不用愁了!”
“现在去田里做事走的都是水泥路,谁说咱乡村生活不美?”
“今年稻田每年每亩地可以多增收2000多元,年底可以给家里新置办一大件家用电器了。”
……
奔着问题去,办出实效来。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湖街道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实效的标准,在人居环境、村民增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共领办实事项目51个,已完成51个,有条不紊解决了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用心夯实民生之本,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绩。
聚焦“最想解决”
加码幸福指数
办好民生实事是为民服务的“必修课”,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什么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群众最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群众的热烈期盼。西湖街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为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优化道路升级改造、河渠水治理、基础设施配套等,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
青岗岭、麻林村等村子门前无专门的晾晒区,乱搭、乱挂成为常态,有的甚至将衣物挂在门前电线杆上,即不雅观也不安全。
西湖街道通过实地走访,整体规划,在村子日照充足的空地上设置了公共便民集中晾晒区,并在每家每户门前安装了大小、高度统一的晾衣杆。
“我们也知道乱搭乱挂不美观、不安全,但以前确实没地方晒,不过以后就好了!”居民们纷纷感谢街道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
这边,小小的晾晒区(杆),晒出了“微幸福”。那边,小小的停车棚,则遮出了幸福感。
岑河农场还迁小区是全市首家荆楚风格还迁小区,现有常住居民600余户。自入住干净、漂亮的小区后,居民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但同时也有个小小的烦恼——自家的电动车长期停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对车损害极大,而且充电极不方便。
西湖街道聚焦群众烦心事,忧心事,划拨资金,在小区空地修建了一个停车棚,为电动车、摩托车遮风挡雨,还配上了充电装置,避免了电动车在楼栋充电的危险。
集镇人多车多,停车位一位难求,乱停现象极为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安全。西湖街道争取项目资金60余万元,在建设路附近新建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同时容纳约200辆车集中停放。
(争取资金为居民修建停车棚)
西湖街道聚焦目标任务,从发展的高度、治理的维度、民生的温度,找准发力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群众解难题、谋福利,期间还以改善城乡道路基础设施为切口,对乡间道路、集镇马路等进行升级改造,其中包括对辖区所有生产道路进行硬化。
改造的是道路,但打通的是一条又一条民心之路。
街道“颜值”不断提升,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梳理“民生清单”
“小实事”带来大实惠
民生,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高品质生活。
为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西湖街道将“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怀揣着真挚为民情怀,梳理“民生清单”,张贴在各社区醒目位置,要求各责任单位按照时间推进落实。清单包括民生帮扶、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多个类别。
街道卫生院修建年代久远,部分医疗设施相对落后,西湖街道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对街道卫生院进行换址新建,提升街道医疗水平。
西湖街道还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政策惠农、技术富农、干部助农”等举措,当好农民智囊团,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铺就“致富路”。
在西湖街道公益性服务中心支持下,养殖分场的村民们告别了传统农业,加入村集体合作社,进行农田改造,发展虾稻连作。目前,全分场共有2500多亩土地发展虾稻连作产业。
一水两用,让村民们找到了致富新门路。在政策支持、技术指导下,今年,村民们对稻谷品种进行改良,每公斤稻谷卖价可高出普通稻谷0.5元,每亩地每年可增收1000余元。村民们说,现在每亩稻田年收入可达5、6千元,较以前有明显提升,“街道不仅带领我们增收,还帮我们找销路,现在我们只要踏踏实实种稻谷、养虾,就不愁收入。”
为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西湖街道用“零距离服务”助力村民“零距离就业“,结合辖区产业园有大量招工需求,联手搭建就业平台。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西湖街道越发明白,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才能真正惠及民生。
“小实事”普惠“大民生”。开展集镇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新建菜市场;参与完成岑河农场中学标准化改造,新建5500平米现代化教学楼;将55路公交车延伸至集镇,投资38万元新建公交车临时首末站,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协助完成集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集镇691户居民家生活污水被纳入污水收集管网;完成146人、647.9万元社保补偿资金账户合并、发放……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暖心措施加速推进,西湖街道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如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的答案。
完善产业生态
护航企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
西湖街道辖区内有大小企业80余家,其中包括开发区重点项目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如何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助企安心谋发展?
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让营商“软”环境切实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西湖街道转变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建强队伍、做细服务,认真履行“企业秘书”职责,全程服务项目建设,提升企业归属感;对辖区企业实行“一对一”重点服务,因企施策,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配套等实际难题。
针对企业面临用工难的困境,西湖街道紧紧围绕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着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西湖街道以荆州岑晟置业有限公司为载体,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岑河农场汽车电子创新产业园,坚持“立足工业园、配套产业链”定位,依托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及白色家电等优势产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吸纳中小微企业入驻,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可以实现集约化、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园分二期建设,目前一期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已为美的公司、均胜公司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得知产业园现在急需招聘招商、行政、财务等人才后,西湖街道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近期将帮助企业招聘。
(岑河农场汽车电子创新产业园效果图)
据了解,今年以来,西湖街道先后为美的、金茂等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为提升企业新员工技能水平,实现素质就业、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为企业输送信得过、靠得住的人才,西湖街道还常态化组织新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今年汛期,针对老工业园内涝问题,西湖街道第一时间购买、发放防汛物资,协助泰佳、华强等企业解决内涝问题;针对金茂产业园反映的水、电、气、道路等问题,西湖街道“企业秘书”全程跟踪,及时督办,协助解决问题15条……
企业发展,安全为重。西湖街道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事故防控,常态化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暨“十小场所“排查整治”行动,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辖区企业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回望来路,初心不变;展望未来,使命在肩。西湖街道将以“双比双争一优化”“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大研讨活动为抓手,继续抓好民生工作,将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以真抓实干的作风,书写民生答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