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荆州市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要创造有吸引力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政策扶持,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就如何实现“荆才荆用”进行讨论。
去年4月,荆州市2021年校企合作“订单班”集中签约仪式举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分别与中心城区25家企业代表签订校企合作“订单班”协议,针对企业需求,3年内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处副处长 夏季:计划在2022年扩大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数量。我们今年校企合作的新增的荆州本地企业是11家,按照学校新的规划,我们对每一个二级学院提出每年至少新增一个荆州本地深入合作的校企合作企业的要求。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同学们真正地了解荆州、服务荆州、扎根荆州。
当前,职业教育采取“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就是在此背景下探索出的新教育模式。
市人大代表、荆州市红叶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颖:整个电商板块的就业人群偏年轻化。但是目前我们体现出来的(问题)是学历偏低,比如说我们本科以上的只占比13%不到,剩下的还有50%是专科以上,剩下的就是高中以及高中以下。通过我们的员工流失率,包括我们跟大学本科院系合作的人才留驻的情况,普遍反应关于城市的基础配套的问题,所以也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得到解决,就是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
与孟颖一样,市政协委员、荆州思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维也专注于人才鼓励政策的落地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他认为,目前荆州市对专业人才的鼓励政策多限定在学历上,但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人才同样紧缺。
市政协委员、荆州思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思维:引进高年薪工程师与研发人员,对于推动企业技改及内部优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多维度来判定是否为专业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即可从专业度、学历、行业经验、年薪、成功案例、以及婚姻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更多的鼓励人才回流,并享受到相关政策。
同样重视人才创新发展的还有市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衡艳林,她认为“一廊三链”科创大走廊创新创业生态圈是荆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和目标,她希望荆州能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优化环大学圈物理和空间环境。
市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衡艳林:通过推进高校校区、科技园区和居民社区三区融合,打造软环境,鼓励师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吸引大学生在荆创业就业。特别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各用人主体采用共聘联聘等方式形成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探索对引进的人才服务机制,比如,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等,使引进的人才留在荆州,服务荆州,带动荆州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湖北久旺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婧则认为,除了政策扶持,企业自身的壮大是带动就业的有力武器,她希望本地学校课程的设置要与本地企业需求深度融合。
市政协委员、湖北久旺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婧:特别是现在传统企业要转型,同电商顺利接轨,所以我们也需要大批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社会是不断在进步,学校的课程也要更新,比方说直播带货、抖音运营这一块的课程能不能够跟得上来,因为这毕竟是一种趋势,大家不可否认它给传统行业带来的一些巨大变化。
同样重视课程更新还有的市政协委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老师李颖,她认为在深入推进校企技术合作、现代学徒制教学等新模式的同时,还应在课程上加大创新力度。
市政协委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老师 李颖:还可以学校和企业共建二级学院的方式,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引进课堂,打通人才培养的体制障碍。同时,学校也可以把荆楚文化、市情民情的内容融入到课程设置里面,构建本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智库,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主动融入荆州发展,促进楚才荆用。
探索“共育共建共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副主任陈茜认为,推进产教融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也迫在眉睫。
市政协委员、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陈茜:可以与本市的龙头企业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进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深度合作,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和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制度结合起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学(学徒)“三赢”的培养目标。
(记者:田心怡 贺田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