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呵护一片精神家园 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树”92年

为了贺龙元帅的嘱托为了呵护一片精神家园

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树”92年

在石首市桃花山下,3棵古朴的黄心树伫立了400多年,见证了历史的风云激荡,更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92年前,贺龙元帅给它们起名“红军树”。

“今后要把‘红军树’保护好,革命成功了,对青年娃娃是个很好的教育。”1930年,因为贺龙元帅的嘱托,时任桃花山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道明开始守护“红军树”。1988年,刘道明去世,儿子刘克树继承他的遗志,默默守护“红军树”,至今已经35年。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红军树”生机勃勃。他还对当地的革命历史熟稔于心,经常给游客当讲解员。如今,他的儿子也加入到护树的队伍中。

400多岁古树仍苍劲挺拔

冬日的石首市桃花山,群山环抱之间,尽显空灵寂静。斜阳洒在山峦,带来融融暖意。

1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桃花山镇李花山村。这是山脚的一个村落,毗邻湖南省华容县。

在石首市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门口,40多块各级各部门颁授的牌匾十分醒目。由于该园浓缩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石首市各中小学校纷纷在此设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因3棵“红军树”的光辉历史,不少游客纷至沓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

“红军树”树种为黄心树。记者看到,随着季节更迭,3棵树的树叶已经落尽,蜿蜒向上的树枝稀疏分布,构成了一幅线条明晰的写意画。

今年70岁的守树人刘克树介绍,黄心树在当地是稀有树种,仅在桃花山的深山密林中少量分布,而且树形较小。而眼前这3棵黄心树,树高约30米,树干需两人合围,树龄超过400岁。盛夏时节,它们枝繁叶茂,就像3把撑开的巨伞。

南侧的两棵黄心树相互倚靠,树冠交错,虽是冬季,依然让人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北侧的一棵黄心树则显出病后初愈的样子。刘克树说,因白蚁等害虫破坏,几年前,这棵树的树根部分腐烂。林业专家对其现场诊断,进行灭蚁、杀菌、防腐处理,配套进行土壤杀菌、土壤改良等。在刘克树和纪念园管理员的共同呵护下,这棵濒临死亡的黄心树重新焕发生机。

“400多岁还充满活力,实属难得。”刘克树说。

92年前贺龙起名“红军树”

北侧的黄心树粗壮的树干上,一块削皮后留下的“伤口”依然没有愈合,土地革命时期写在树干上的宣传标语依稀可辨。站在树下,刘克树向记者讲起了“红军树”的故事。

1928年3月,湘鄂西(湘西北)特委负责人周逸群来到桃花山开展革命活动,赤卫队员用石灰和油漆在树上刷写了“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革命标语。

1930年10月,邓中夏、贺龙率红二军团南征,驻军调关。一天,贺龙来到桃花山检查“扩红”工作。当时,赤卫队员们正在进行集中训练,山岗上红旗飘扬。贺龙信步走到山岗上的几棵浓荫遮天的黄心树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高兴地说:“这几棵树也是革命功臣啊!我们在树上写过宣传标语,在树下宿过营,现在又在这里练兵,我看就叫它们‘红军树’吧!今后要把‘红军树’保护好,革命成功了,对青年娃娃是个很好的教育。”

“保证完成任务!”时任桃花山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道明,许下郑重承诺。

1931年,国民党重兵“围剿”桃花山苏区,在“血洗东山,见树砍三刀”的反动口号下,反动“清乡队”“还乡团”疯狂屠杀革命人民,销毁一切革命痕迹。

智慧的桃花山区群众用泥灰盖住“红军树”上的标语,又用刀刻出树皮的裂纹,使“红军树”躲过了破坏,完好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兑现当年对贺龙元帅的承诺,刘道明放弃了组织安排的工作,不要工资,一直义务守树。刘克树告诉记者,他名字中的“树”字,就与“红军树”有关。

1988年,刘道明去世前,询问儿子能否接班守护“红军树”。“保证完成任务!”刘克树坚定地说。那一年,刘克树36岁,他辞去了福利院院长的职务,来到“红军树”下,与7名管理人员一起看护“红军树”。35年来,其他人员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只有刘克树坚守至今。

2002年,为了方便照料“红军树”,刘克树将自己的家从2公里外搬到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旁,并在纪念园门房设置了床铺,全心全意守护“红军树”。

守树的他也站成了一棵树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红军树”上,刘克树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细心观察“红军树”的变化,给树木浇水、剪枝、除虫、除草。

“红军树”一侧的将帅陵,长眠着石首籍开国将军的英灵。每年除夕,刘克树依然守护在纪念园的门房里,不能与家人一起吃团年饭。

为何如此?刘克树说,除夕那天,从早晨开始,就会有很多将军后人从全国各地前来扫墓,他经常从早接待到晚,和他们一起回忆先辈们的革命经历。

“我守的不仅是树,更是石首儿女的红色精神家园。”刘克树说,“守好‘红军树’,是我最大的心愿。等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会接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

刘克树给儿子起名刘军,也是为了纪念“红军树”。刘军说,他从小就听爷爷和父亲讲述“红军树”的故事。他记得,“红军树”周围,除了院墙和一座小亭子,曾经一无所有。他的父母在“红军树”旁边搭了个简陋的窝棚,每天早晚两次清扫庭院、修剪树木花草。

守护“红军树”35年来,刘克树的日常生活清贫单调,但他却感到十分充实。如今,两鬓斑白的他还受聘为青少年义务讲解员,不断讲述着发生在“红军树”下的红色故事。

去年“七一”前夕,仅6天时间,刘克树累计接待296个党组织的6000多名党员来此开展庆祝建党百年活动。

刘克树的孙子、孙女从小耳濡目染,也对“红军树”有着特殊的情感。刘军给儿子起名“刘思源”,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刘军的女儿刘晨熙曾在作文中写道:“‘红军树’的年轮圆了一圈又一圈,爷爷守护‘红军树’一年又一年。爷爷守护的是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冬去春来,爷爷也成为一棵树,和‘红军树’骄傲地站在一起!”

(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黄毅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