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湖北省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6万份 这类药风险最高

5月18日,记者从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2021年,全省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76123份,较上年同期上升17.97%,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上升17.76%。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上升32.15%,其中严重报告数上升75.50%。

“我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增多,并不是说过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少,现在变多了,反而说明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了。”省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价员王慧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来说,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药物因素、个体差异和临床使用情况。

目前,全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基层机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报告覆盖率越来越广泛,县级报告比例达到100%全覆盖,在线实时报告监测数据的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不断提高。

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仍然发挥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渠道作用,占比95%以上;从报告人职业看,医生占58.16%,药师占23.16%,护士占比10.07%。报告涉及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年期(占比36.49%)、老年期(占比31.5%)、青壮年期(占比21.86%)和14岁以下儿童期(占比9.91%)。

此外,65岁以上老年期报告占比,近8年持续呈走高态势,老年人用药风险值得关注。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占比88.97%,生物制品占比1.41%,中药占比9.62%。

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占居首位,集中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其次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不过,抗感染药报告虽位居首位,但已呈现连续2年下降趋势;肿瘤用药报告已连续6年呈上升趋势,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提示应加强监测。中药报告以理血剂居首位,主要为活血化瘀药,多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提示应加强关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中药用药风险。

其次,为补益剂、祛湿剂。另外,中药排名前10位都是中药注射剂,提示警惕中药注射剂用药风险。 从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比66.79%,口服给药占比24.98%,其他注射给药占比3.99%,其他给药途径(包括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泵内注射、皮内注射等)占比4.24%。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情况,损害前3位的依次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前3位之和占比达61.7%。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