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7人获批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6日,省文旅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荆州市7人获批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我市上榜的7位非遗传承人包括,说鼓子项目传承人沈萍、三国传说(石首三国传说)项目传承人曾克平、三袁传说项目传承人王书文、荆州花鼓戏项目传承人唐永才、陶器烧制技艺(郢城泥陶)项目传承人杨立友、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黄有志、传统斫琴技艺(楚地斫琴技艺)项目传承人万翔。

近年来,我市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通过数字化整理归档,优化传承人梯队、开展展示展演培训,推进非遗在社区等活动扩大影响,完善评申报、审核、评定机制,强化传承创新意识,目前,已形成了从申报面试评选到学习培训,再到监督考核评估,一整套完整的传承人保护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43人、市级108人。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荆州这7位传承人吧

↓↓↓

 【传统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黄有志

项目名称: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制作技艺是以竹、麻绳、丝线为原材料,根据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的竹简,依传世文献制作方法,通过选材、杀青、简背划痕、解片等工序制成竹简的传统工艺。

▲传承人黄有志

第三代传承人黄有志,1995年8月,师从荆州博物馆楚文字专家滕壬生教授,协助他开展《楚系简帛文字编》的资料整理,从此走上楚简制作之路。黄有志先后受中国文字博物馆、湖北、湖南两省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委托,主持楚、秦、汉、晋出土简牍的复制工作。经他亲手复制的竹简超过万枚。因而,黄有志获得了荆州市“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当代郢匠”、湖北省百名“荆楚工匠”的荣誉称号。

▲传承人黄有志楚简工作室复制的清华简《算表》

代表性传承人:万翔

项目名称:楚地斫琴技艺

楚地斫琴在音色上体现出楚地音乐的特色:哀而不怨,忧而不伤。发音共振上取楚地梧桐,下取楚地楸梓,形成桐梓合精。内部腔体以龙池凤沼为轴线,形成两个瓦形凹槽,区别北方一个凹槽,这样琴声反射出楚地余音浇粱的特色。

天柱、地柱区别于蜀地、金陵、汴京、燕赵等地的斫琴,将两柱前移五公分,这样的共振使楚地古琴与楚地的古瑟相配,组成楚地的琴瑟合鸣。楚丝制作的琴弦音韵清润,楚丝配楚琴也成就了楚地古琴的特色。髹漆技艺沿用了楚地漆艺的特点,繁中致筒。

▲传承人万翔老师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接受中央二台的记者采访,其专题节目2021年12月26日登录央视财经频道《百年百城》

▲传承人万翔老师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古琴工作室给琴推光

代表性传承人:杨立友

项目名称:郢城泥陶烧制技艺

郢城泥陶制品的特征源于“楚王好细腰”史书所载,从泥陶花瓶、鼎等制品的瓶颈、鼎脚都较细长,就独具楚国的特点。

泥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艺门类,特别是拉坯技术全凭手感操作,在制作技艺上是有很大难度的,而陶器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存在,是有它的生存空间和传承价值的。

泥陶成品制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土泥(粘纯度)的采集和加工提取,火候及温度的把握,当然也离不开物品的造型及制作技艺。一件品相好的楚陶制品,无论从它的精美外观、构图比例、色泽匀度、工艺质地上都应该是上乘的。

▲传承人杨立友正在制作泥陶

  【民间文学】

 代表性传承人:王书文

项目名称:三袁传说

三袁传说忠实于传承内容,尽量用本地方言土语,从语言上体现特色。且适当加入口技摹拟效果,如鸟叫牛哞羊咩犬吠等,从声响上体现乡味。适时会加入诙谐的词语或辅助性的手势动作,彰显“说”的风趣,贴近老辈讲述人那种俗中见雅的本真意趣。

▲传承人王书文在学生讲述“三袁传说”的故事

代表性传承人:曾克平

名称:三国传说(石首三国传说)

曾克平先生从1982年开始研究三国文化,以撰写学术论文和实地考察,证实三国文化在石首脉迹走向。特别是公元209年,刘备在东吴迎娶孙夫人后,返回荆州途径石首,在石首新婚燕尔,欢度蜜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为了让这些鲜活的得以传承。曾克平将这些传说编写成短小精悍的故事,走进学校社区和社会,不辞劳苦地宣讲,对石首三国地名故事逐个核对。刘关张的侠义精神,刘备与孙夫人的爱情故事,在石首广为传说,老幼皆知。

▲传承人曾克平

  【曲  艺】

代表性传承人:沈 萍

名称:松滋“说鼓子”

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朝、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

松滋说鼓子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地域性和乡土气息,它的题材均来源于街谈巷议,民间琐闻,戏剧故事等等,松滋说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种,起初是以说为主,在末尾一句或两句加上唱腔,并以松滋“南五场“的地方语言为基调,乡音土调,幽默诙谐,通俗易懂。

鼓书说唱经过历代人们的传承和不断的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曲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乡音土调使人倍感亲切,人们爱听、爱学、爱唱,由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承人沈萍演出松滋“说鼓子”剧照

  【传统戏剧】

 代表性传承人:唐永才

名称: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孕育的地方剧种,旧称“沔阳花鼓戏”,是历代花鼓艺人在继承民间歌舞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荆州花鼓戏在监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例如:光绪31年(1905年)监利艺人裴世卓组建永兴花鼓戏班,经常在监利、沔阳、嘉鱼、蒲圻、岳阳、南县、华容等地演出;民国20年(1931年)常学武、常学文花鼓戏班参加湘鄂边区监利苏维埃政府所辖俱乐部,为军民表演荆州花鼓戏;民国35年(1946年),江汉平原区域内的花鼓戏班艺人代表200余人汇集于监利,于冬月十三日共做老郎会,商议筹办同艺公会事宜,为荆州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荆州花鼓戏在监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老百姓说“听了花鼓戏的哟哎哟,害病不消吃得药”。

▲传承人唐永才表演荆州花鼓戏剧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核心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承载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体力量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我市在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以人为本,通过数字化整理归档,优化传承人梯队、开展展示展演培训,推进非遗在社区等活动扩大影响,完善评申报、审核、评定机制,强化传承创新意识,目前已形成了从申报面试评选到学习培训再到监督考核评估一整套完整的传承人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荆州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43人、市级108人。小伙伴们,一起为咱们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点个赞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