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先秦时期,曾被称为蛮夷的楚国,经过楚先人的艰苦奋斗,逐渐由弱变强,最终成长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shèng],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强国。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代代相传,深深地融入了楚人的血液之中,成为楚人自强不息、问鼎中原的强大动力。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pì ]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筚路指的是柴车;蓝缕指的是破衣。就是说楚王熊绎带领族人,穿着破衣服,驾着粗笨的柴车,在蛮荒草莽的土地上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需要长途跋涉向周天子纳贡。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楚人的思想中生发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伟大创业精神。而且越是环境恶劣,越能激发楚人不认输不放弃的斗争精神。
据史书记载,楚国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丹阳位于荆山一带,是一片蛮荒之地。此时的楚国,实力弱小,文化落后,名虽为国,实际就是一个滞留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周成王把这块方圆不过五十里的土地封给熊绎,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而已。环境的恶劣,激发出楚人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荆楚文化研究学者 李征宇: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之下,楚人连续抵抗周昭王三次南征,最后连昭王自己也丧命于汉水之中。楚人向中原大声疾呼“不服周”,震惊整个天下。而后熊渠、熊通等几代国君继承先祖的“筚路蓝缕”精神,犹如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将其发扬光大。
经济上,楚人兼收南稻北粟之利,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远交近攻,开疆拓土,占领整个江汉,国富兵强。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荆楚文化研究学者 李征宇:楚武王和楚文王时代,将都城迁至郢,也就是纪南城。使楚国的都城居江湖之会,兼水陆之便,东接千里平原,西控巫巴咽喉,北联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
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 yìn ]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所以说楚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史。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荆楚文化研究学者 李征宇:楚人当年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创业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奋发创业的英雄史诗,是一首激励后世勇于进取的壮丽颂歌。作为地处楚文化核心区域的我们,理应继承弘扬这一股壮丽辉煌的创业精神,敢拼敢干,奋勇争先,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出蓬勃的力量。
(记者:卢艳 贺田梓 编辑:徐泓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