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平养模式 破解“虾与稻争田”

平养模式下,只见秧苗满田。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赋予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为荆州发展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即日起,荆州观察版开设“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专栏,首期聚焦转型升级中的虾稻产业。

进入6月,小龙虾捕捞季接近尾声,荆州广袤的虾稻田里,陆续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走进监利市上车湾镇红南桥村五组,卫平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400多亩虾稻田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一边是宽沟高垄,稻田被回型沟环抱;另一边是秧苗满田,回型沟却不见踪影。“今年做试验,有200多亩田平掉了回型沟。”合作社负责人刘本强说。

回型沟作为繁育虾苗的摇篮,向来是虾稻田的标配。卫平合作社为何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平掉回型沟?刘本强解释:“平养模式不必挖沟,至少腾出10%种养面积,稻、虾有望实现双增收。”

回型沟的进退,直接影响稻田面积,也关乎粮食安全。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这种繁养分离、提倡少挖沟甚至不挖沟的平养模式,近几年悄然兴起。回型沟减少了,种养面积增加了,过去受到诟病的“虾与稻争田”问题,正在被市场“无形之手”化解。

功也回型沟,过也回型沟

“再过10来天,捕完最后一批成虾,就要排水晒田、准备种晚稻了。”6月17日,监利市汴河镇匡老村虾稻田边,星兴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幼堂说:“剩余的虾都会集中到回型沟里,交配、抱卵、产苗,明年三月再投放到养成区里。”

“在回型沟里育苗,可以调节水深、水温。”徐幼堂说,“如果没有回型沟,遇上极端天气,虾子很容易死亡。”

徐幼堂被称作“监利小龙虾养殖第一人”,1996年开始进行稻田小龙虾野生寄养,后来成立合作社,吸纳318户村民从事虾稻共作,总面积达到11000多亩。2003年起,他在稻田边开挖回型沟,先后用于虾蟹混养、虾稻连作、虾稻共作,获得丰厚收益,成为周边种养户学习的标杆。

“起初,养虾的很少,卖苗的更少。”徐幼堂回忆说,小龙虾养殖面积越来越大,虾苗供不应求,回型沟变成“金窝子”,仅卖虾苗就赚得盆满钵满,加上成品虾和稻谷收益,亩均增收轻松超过5000元。

作为一项富民产业,稻虾种养模式迅速风靡全国。据统计,2021年,全国虾稻共作面积2100万亩,比2017年增长近900万亩,绝大多数都通过挖回型沟自繁自养。期间,监利虾稻共作面积从50万亩增长到108万亩,一跃成为全国小龙虾第一县。

前些年,部分农户和市场主体为多繁养虾苗,不惜缩减稻田面积,将回型沟挖得越来越宽。去年底,监利市阿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当地一家企业接手3000多亩虾稻田,发现其回型沟宽8-10米,面积占比达到20%-30%。

虾与稻争田,很快触发严厉管控。2017年,农业农村部出台相关技术规范,明确虾稻田沟坑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近两年,各地严查重虾轻稻、回型沟过宽问题,并督办整改。

大面积开挖回型沟,也带来巨大市场风险。湖北省虾稻产业协会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忧心忡忡:“家家都建回型沟育苗养虾,虾苗和小虾必然过剩。繁养一体模式下,养殖密度、水质环境难以控制,病虫害多发,小龙虾个头小、品质差,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高效益将难以为继。”

果不其然,2019年湖北小龙虾价格一路暴跌,养殖户大量亏损,以前抢手的虾苗更是少人问津。顾泽茂分析,市场震荡有多重因素,但是大面积自繁自养难辞其咎。

平掉回型沟,稻虾双增收

“要不是提前调整养殖模式,一样会血本无归。”想起前几年的行情,公安县狮子口镇双剅村稻虾种养户毛俊泽心有余悸。

2013年,毛俊泽在当地承包280亩地发展虾稻共作。一开始通过回型沟自繁自养,由于经验不足,前两年亏掉45万元,直到2016年才扭亏为盈。

可是毛俊泽心里并不踏实:身边的人都在养虾,能养的田都养了,将来卖给谁?市场上小虾量大价低,大虾价格坚挺却产量有限,如何持续保持盈利?

2017年,在顾泽茂教授启发和指导下,毛俊泽拿出45亩虾稻田试验平养模式。平养模式实行繁养分离,在虾苗充足的条件下,鼓励少挖沟、不挖沟。

彼时,虾苗价格居高不下,毛俊泽却拿出这么大一块田只养虾、不育苗,招来不少嘲讽。

2017至2018年,毛俊泽依靠繁养一体模式,两年赚了160多万元,平养模式却连连受挫。“头一年,田里的虾子清理不彻底,导致密度失控。第二年,大虾变多了,亩产量却只有170斤,勉强保本。 ”

毛俊泽发现,平养模式下,虾稻田水深稳定在40-50厘米,更适合小龙虾生长,只需20天左右就可出虾。他尝试将小龙虾养殖增加到两季,终于在2020年大获成功。“亩产小龙虾增加到340多斤,大虾产出率高达70%,亩均收益8000多元。”毛俊泽喜笑颜开。

“提高大虾出产率,关键在于控制养成区虾苗密度。”毛俊泽说,过去繁养一体模式下,养成区有多少虾和苗,始终是本糊涂账,平养模式将育苗区和养成区彻底隔开,养殖密度看得见、算得清。

2020年,毛俊泽将平养模式扩大到180多亩,在小龙虾增产的同时,当年稻谷也增产2.7万斤。2021年,毛俊泽推掉剩余的回型沟,全面推行平养模式。

回型沟推平了,虾、稻反而获得双丰收,监利、潜江、江陵、松滋、石首等地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监利市阿武合作社2020年开始发展虾稻共作,如今15000亩虾稻田已经全部改成平养模式。

顾泽茂认为,平养模式是小龙虾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能够给虾稻种养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其日渐兴起的根本原因。

推广新模式,须因地制宜

“一斤虾苗最贵卖到30多元,最低也有七八元,相比去年价格几乎翻倍。”洪湖市螺山镇龙潭村村支书段光强说。

龙潭村紧邻洪湖,与监利交界,全村7000多亩虾稻田,亩产虾苗200多斤,销往周边多个县市。在段光强看来,近两年虾苗行情一路看涨,与平养模式兴起不无关系。

虾苗价格上涨,也推高了养殖成本。多种因素作用下,部分种养户和专家对平养模式态度谨慎。

徐幼堂从事虾稻种养30多年,至今仍采用回型沟模式自繁自养:“现有模式技术成熟、收益稳定,而平养模式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更何况平沟还得花上一大笔钱,大家主动改造意愿不强。”

卫平合作社实行平养模式两年多,至今仍保留着一部分回型沟用于繁育虾苗。“自己育的苗更好成活,万一虾苗价格太高,也不会太被动。”刘本强说。

监利市水产专家李诗模说:“平养模式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虾农收益都有好处,但是短板也十分明显:虾苗供应的主动权落到别人手里,一旦虾苗价格上涨将十分被动。另外,如果虾苗在源头上发生病虫害,很容易大范围扩散。”

顾泽茂教授认为,平养模式推广的前提,是虾苗有充足的保障。各地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千差万别,虾苗保障能力也不尽相同,选择任何一种养殖模式,都要因地制宜,决不能一刀切,要避免一哄而上。区域养殖面积小、水源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回型沟,保障苗种供应。政府层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域性规划、引导,在养殖模式上形成百花齐放、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记者 王丙全 孟静 通讯员 宋从峰 王文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