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发现的楚纪南故城东垣一期(早期)城墙。
楚国都城地理位置,是先秦史地和楚文化研究中的重大疑难问题。纪南城的郢都从何时开始,是楚都探索中的关键问题。6月27日,记者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近年来连续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楚纪南故城东垣一期(早期)城墙,其年代应为战国早期。该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验证了纪南城的始建年代。
2018年至2021年,为配合“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之夏商周课题”和“楚纪南故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东城垣(含护城河)展开考古工作。项目负责人闻磊介绍,通过本次发掘,揭示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门,基本弄清了现有城垣堆积状况及其建筑年代,并发现了早期城垣遗迹,为纪南城形制变迁和始建年代确认提供了新线索。同时,对该区域的护城河及相关水系有了新的认识。
纪南城作为楚都探索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其年代下限已较为明确,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纪南城作为楚都终于公元前278年的秦将白起拔郢,但纪南城的年代上限则一直悬而未决。之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发掘了纪南城西垣北门、南垣水门以及烽火台遗址等,根据考古发现推测纪南城始建年代可能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但均未发现有这两个时期的城墙遗存。
闻磊介绍,此次在对现有城垣发掘至底时,发现其下往西错位约2米处有一道宽约12米的黄土堆积,较为纯净。继续进行解剖发掘,确认其为更早的城垣堆积。根据叠压关系将现有城垣遗存定为二期城墙,新发现的早期城垣遗存定为一期城墙。该遗存地层出土陶器可辨器形主要有盂、罐、豆、盆等,经对比分析,这些陶片的年代多为战国早期,也有少数属于春秋晚期,因此推测一期城墙的年代不晚于战国早期。
纪南城一期城墙遗存的发现,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研究楚都郢城极具重要学术价值。纪南城二期城墙并未直接垒筑在一期城墙之上,二者之间有2米的间距,说明纪南城城墙早期可能被毁过,二期城墙为后来重建城墙之遗存。一期城墙因何被毁或被弃置,也是学界一直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楚国时期的精美彩绘:江陵沙冢1号墓出土的彩绘鸟兽纹矢箙面板。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八百年历史长河,永不凋谢的荆楚文化
吹着屈原、宋玉吹过的风,踏上张仪、苏秦走过的路。6月27日,记者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重走荆州楚纪南故城。
“考古发现,纪南城有8处城门,含3处水门,水运可直通长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城内宫殿、手工作坊、居民区等分区清晰。对楚郢都的繁华,有文献描述称,“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考古工作站标本室,记者看到大量挖掘出的井圈、排水管、瓦等文物标本,历史上楚郢都纪南城的繁盛可窥一斑。
“楚人爱读书,且博览群书,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流行的书都爱读。”方勤介绍,距纪南故城东城垣约3公里的王家咀战国楚墓,距今约2300年,2021年6月在一座楚墓中出土了3200枚珍贵竹简,记载《孔子曰》《诗经》和“乐”,这是楚国版的《论语》和《诗经》。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楚地简牍已发现30多批、1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典籍文献和司法行政文书等。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尤其是反映战国时期深奥宇宙观的《太一生水》和目前最早的抄写于战国中期的《老子》乙种,令人惊叹。
纪南城遗址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古墓200多座,已发掘30多座,几座中型楚墓就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不少为珍品,如彩漆木雕鸳鸯豆、彩漆木雕虎座飞鸟、铜弩机、彩绘石编磬等。
沧海桑田,日升月落,千年前的“南方第一大城市”如今只见农田、水塘、阡陌交错。据史书记载,战国后期,秦国大将白起攻占楚都郢城,此城成为废墟。
方勤介绍,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楚国立国时国力弱小,后成长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盛时,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地方五千里”,占据着几乎整个南中国。楚国具有高度发达、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既有“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传奇故事,又有屈原《离骚》、老子《太一生水》这样神奇烂漫的文化。这些在考古中得到充分体现。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步,楚文化更以丰富多彩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楚国八百年历史,留下了青铜、漆器、简牍、丝绸、玉器等物质宝库,也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文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