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荆州城墙11号马面考古发掘现场获悉,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荆州城墙“墙包墙”的重要现象,确认荆州城墙包砖墙体的最初年代肇始于五代时期。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689年至公元963年,先后有楚、晋、齐、梁、后梁、荆南6个政权的34位帝王在此建都立国。”荆州博物馆副馆长李亮介绍,作为荆州的重要标志,荆州城墙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保存状况好,被誉为“南国完璧”。
此次荆州城墙11号马面考古发掘工作要追溯到2019年3月。李亮介绍,所谓马面,就是冷兵器时代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在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建筑一个突出的矩形墩台。荆州城墙有25个马面。这次考古发掘在荆州城墙11号马面修缮过程中,发现明代墙体的下部有一段青砖垒砌的墙体,我们遂第一时间申请进行考古发掘,以确认城墙11号马面段墙体的年代、结构等情况。
荆州城墙11号马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田勇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目前发现荆州城墙共分4个时期,分别是五代、宋、明和清,明确了不同时期城墙墙体的营建方式不同。五代时期城墙为土城垣内外包砖,包砖为错缝垒砌而成。宋代城墙分为三期:一期城墙直接在五代城墙内侧加筑夯土护坡而成,并沿用五代时期的外墙;二期城墙在一期城墙夯土护坡上加筑夯土而成;三期城墙在二期城墙顶部加高1.06米,由砖瓦残片夹土夯筑而成,顶部有青砖铺设的墁铺。清代沿用明代城墙,墙体距城内地表高约10.35米,土城垣高约8.85米。
在11号马面考古现场15米深的解剖沟里,考古队员将土城垣按照年代分区,并用白石膏线进行标记。现场多个壁面中裸露出的砖体上,有着不同朝代的纹饰,如五代时期的六朝侍女纹砖、观音纹砖等,考古队员对这些纹砖均进行了图片采集和标注。
据了解,荆州博物馆此前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1988年考古发掘了卸甲山西侧城垣,城墙解剖发现五代至明清时期遗存,以及较多明代文字砖;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对城墙体进行了解剖性考古发掘,发现隐藏于城墙内侧的宋代砖墙、五代时期砖墙以及叠压在现存城墙之下的三国、两晋时期的土城垣,发掘出土文物1500余件。
为了进一步验证、探究荆州城墙墙体年代,田勇表示,还将继续对11号马面考古发掘现场的五代土城垣进行解剖分析,看能否找到更早期的荆州城墙墙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