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市远安县瓦仓村,放眼望去都是郁郁葱葱的稻田,稻田里种植的正是优质水稻——瓦仓大米,它们区别于普通大米,生长周期长达150天。这已经是林畅老师第三次来到瓦仓村,每次来到瓦仓,他对这里的钟爱就会更甚一分。革命老区,稻浪飘香,晶莹剔透的颗颗馈赠,蕴含了所有关于土地、关于时间、关于稻农的故事。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49期:粮满瓦“仓”。今天,让我们跟随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畅的脚步,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一起走进宜昌市远安县,看看这里的人们如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产业,在致富的路上一路向前。
苗红稻香村庄美 瓦仓大米谷飘香
惊蛰时分,春雷响,万物长。瓦仓村位于世界顶级农产品黄金种植带——北纬31度,赋予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独特的青岗泥酸碱适中,顶峰的山泉水终年灌溉,赋予了稻谷纯净与营养。同治年间《远安县志》记载:邑米行销沙市、汉口,米质上乘,价高数码。这是远安大米最早的文字记录,也为其行销走俏提供了历史证明。然而这块肥沃土地上的农民在解放前却因饱受剥削和压迫,常年过着有粮种、无粮吃的日子。
1927年9月14日,瓦仓起义爆发,一夜之间,80多名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被打倒,打响了鄂西地区秋收暴动的第一枪。随后,各地纷纷响应,一个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覆盖荆门、当阳、远安交界,1500多平方公里的苏区,让12万农民当家做了主人。据史料记载,瓦仓起义中有220多名共产党员和农协会员英勇献身。踏着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东风,瓦仓党内政治生活体验馆面向公众开放。多年来,英烈后代傅家军老人一直居住在傅家祠堂,每天向游客义务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因这段红色历史而来,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红色的土地不会说话,它用春夏秋冬的哺育守住坚毅与开拓;质朴的瓦仓村民不善言谈,他们用日复一日地勤耕苦作,表达着对这片厚重沃土的感恩。
创新成立合作社 专家政府帮大忙
谷雨时节,草长飞,播种时。在瓦仓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青岗泥,冷浸田,瓦仓大米香又甜。”1968年出生的汪宗平是土生土长的瓦仓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小是吃着瓦仓米、听着长辈们讲英烈故事长大的。汪宗平初中毕业后当过挖煤工,贩过香菇,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甘躺在粮仓里受穷的他,在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后做起了卖粮的生意,挨家挨户收米托运到外地,以辛苦的劳力换取其中的差价。2004年,他买来轻卡车作为运输工具,当年就收了200万斤的稻谷。但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大米出售的价格也大打折扣。汪宗平看着这么好的稻谷就这样被卖出去觉得十分可惜,于是便想注册自己的商标。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汪宗平和几位村民合伙成立了瓦仓村大米专业合作社,他陆续贷款了四五十万元,并购买了一系列机械设备。但那时的汪宗平十分迷茫,他不知道全村300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究竟要种植什么品种的稻米?通过咨询专家意见,汪宗平了解到,远安是湖北省森林达标第一县,瓦仓一带的稻田土壤深厚,质地为青岗泥和高岭土,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并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优质大米的种植。专家的话,让汪宗平看到了希望,但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农民知道,农业投入成本高、见效慢,受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种植优质水稻,听上去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冒险,许多农户都不愿意种植。汪宗平便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承诺村民只要按照要求种植优质稻,就全部高于市场价回收。最终,有120名农户同意加入合作社,试水优质稻种植。
然而,让汪宗平没有想到的是,当粒粒纤长、香飘万里的优质米进入销售市场时却遭遇了“大冷门”,销量利润都很低。回想起革命年代,瓦仓起义烈士们至死不渝的初心和坚不可摧的毅力,给了汪宗平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他决定坚守自己的品质,实实在在地把优质农产品做下去。面对质疑,他一批一批不厌其烦地试吃、选种。市场打不开,他就挨个儿给经销商打电话,用实实在在的品质逐个“破冰”。当年,各级党委政府对瓦仓大米更是雪中送炭,通过贴息贷款、信用担保、土地流转等措施,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之初的资金和土地问题。与此同时,还积极邀请省、市各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加强对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帮助企业找销路、聚人气。
带领乡亲同致富 努力创造新业绩
秋分节气,稻谷香,丰收忙。2016年,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人由“吃饱”开始向“吃好”转变,瓦仓大米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期,先后获得了省内外的多个奖项。2018年,在省农科院的支持下,瓦仓大米生产逐步实现了从种苗到插秧、从田间管理到粮食收购的整合统一。产品发展实现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汪宗平成功注册“瓦仓大米”地域商标,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藏在山里的瓦仓大米声名远扬。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都主动加入到合作社,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村民熊治民和熊治阳是兄弟俩,他们一个负责育秧和插秧,一个负责无人机飞防。作为80后新农人,弟弟从外地打工回家后,自己也承包了700亩地。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支撑,不仅垫付了流转费,还以成本价提供农药、化肥等材料。对他们来说,除了收入增加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身边陪伴家人;余家培是瓦仓大米远安县观西育秧基地负责人,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他家种了十几亩田,一年纯收入只有几千元。加入合作社后,作为基地负责人,每年还有额外的十几万元收入,生活越过越好。除此之外,基地在高峰期还会招收员工,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增加了工作收入。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目前,汪宗平以瓦仓村为中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优化了茅坪场、洋坪、旧县、河口等乡镇约10万亩水稻的种植,形成了“选种、种植、收割、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瓦仓大米产品辐射宜昌、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近年来,瓦仓坚持以“红色为魂、美丽为形、共富为本”的理念,依托瓦仓大米核心产区的优势,形成了红色教育、农耕研学、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迈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