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不慎跌入山中岩缝 警民合力搜寻6小时救人

江夏古驿北路排水管道采用顶管工艺施工 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供图

新洲人民路在建大型雨水箱涵 新洲区水务和湖泊局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李博 通讯员赵万佳)“多亏了警察同志!”8月3日,利川市公安局建南派出所内,张女士将印有“人民的好警察,群众的保护神”字样的锦旗,递到民警李明蔚手中。原来,张女士的儿子小周不慎跌入山中岩缝,警民在高温下搜寻6小时,成功将小周救回。

“我的孩子失踪了!”7月31日13时许,村民张女士急匆匆地跑进建南派出所报案。她告诉民警,儿子小周当日上午6时许外出后迟迟未归,没有携带现金和手机。

民警询问张女士后得知,小周今年16岁,他本与约张女士约定,早上出门短暂散心后便返回家中,但直至午饭时仍未归家。

这么热的天气,16岁的孩子能去哪儿呢?民警将寻找孩子的信息发送至“一村一警”工作群,动员村民一起寻找。

会不会是在网吧上网,或是去朋友家了?民警和热心村民找遍了镇里的大街小巷,始终不见小周的踪影。

通过排查张女士家附近的监控录像发现,小周一大早便往花果山方向走去。民警又与热心村民一同前往花果山搜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民警担心小周出现意外,又迅速联系村干部,组织20余村民扩大范围搜索,并用警车对附近山林喊话。当晚8时许,搜寻的队伍翻过花果山后,在山旁河边一条2米多深的岩缝中找到了小周。

当时,岩石上的热气还未散去,因长时间被阳光“炙烤”,小周已处于昏迷状态,被卡在岩缝中动弹不得。民警和一名热心村民趴在岩石顶部,抓住小周的双手,合力将其从岩缝中救出来。

因事发地较偏僻,救护车无法到达现场。民警李明蔚背起昏迷的小周走出山林,用警车送其就医。经医护人员检查,小周因长时间高温“炙烤”且一天未进食,处于脱水昏迷状态,需住院治疗。

8月2日,小周出院。经过治疗和休养,目前他已无大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郭育军 李鹏 实习生 杨若希 向宇晨

昨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水务局了解到,去年汛后,武汉全市排查梳理出29处重点易积水点,其中26处已经整治完毕,经受住了今年汛期和梅雨期的考验。目前,位于东湖高新区、江夏区、新洲区的最后3个易积水点,整治施工均已进入收尾阶段。

为路面积水单独找出路

关山荷兰风情园西南角的地下,藏着一座小型排水泵站。它与该区域现有的排水系统并行,每小时可排走7200立方米积水。

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民族大道两头高中间低,最低点位于新竹路路口,一下大雨容易渍水。路边一家商铺的老板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我们长年备着沙袋,就怕渍水淹到店里。”

新竹路地下,其实已有2孔箱涵,各3.5米宽、2米高,建于10多年前。但由于它承担着8.35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排水能力还是存在较大短板。下雨时,来水很快就把箱涵灌得满满的,地面的雨水收不进去,导致渍水发生。受客观条件限制,既有的排水箱涵无法改扩建。经过分析,水务部门决定:为地面汇集的雨水单独找出路。

在民族大道与新竹路交会的丁字路口,水务部门新建了长约640米的排水边沟,盖板全部用镂空篦子,雨水可快速通过边沟排走。在不远处的关山荷兰风情园,水务部门联手园林部门,在西南角辟出一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空地,新建了一座地下排水泵站,把边沟收集的雨水快速抽排到下游管网。

“与边沟、泵站配套,我们还新建了约1.5公里的排水管道,并行于现有的新竹路排水箱涵。目前,三大主体工程都已完工,占用的公园和道路正在陆续恢复。”施工方现场负责人孙锦章介绍。

给雨水新建“高速公路”

江夏区五里墩街、政务南路、古驿北路交会路口,是周边地势的最低点,加上这里的排水管道较细,每次强降雨期间容易形成积水,影响面积近1平方公里。积水严重时深约半米,对交通出行影响很大,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去年10月,整治施工全面展开。江夏区水务部门投资1700余万元,在上述三条道路下方新建了共约1.7公里、管径更大的排水管道。

据介绍,此处原有排水管道管径为0.4米-0.6米,新建管道管径为0.8米-1.2米,新旧管道并行。“新管道过流能力强,相当于雨水的‘高速公路’。今后,这里的雨水有两条路可走,发生渍水的概率大大降低。”江夏区抗旱排涝服务队负责人张阳说。

为了避免大面积开挖给交通带来不便,1.7公里新建管道中,约70%采用顶管施工工艺。顶管工艺与地铁盾构掘进类似,占用道路的面积大大减少。

“这里是江夏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附近有医院、大型商场和大型小区,车辆和行人很多。我们不断协调城管、交管等部门,同时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进度。”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本月底,整治工程可实现主体完工,具备排水条件。

从下游到上游陆续整治

在新洲区邾城街老城区,水务部门同步实施易积水点整治和雨污分流,既减少了反复施工对市民的影响,也助力邾城水环境变得更好。

今年1月,施工全面启动。据介绍,邾城老城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地下的水电气等管线较为复杂,施工方同时还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靠近举水河等不利条件,采用旋挖钻机引孔以及钢板桩、注浆等工艺,确保施工质量,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以人民路易积水点为例。该处位于邾城老城区雨水系统下游,上游汇集的雨水都要从这里排往举水河。而这里地势低洼,原有的排水管道排水能力严重不足,路面的雨水收集口也不够,强降雨时容易渍水。

施工方负责人李远祥介绍,本次整治将新建雨水主干管和大型雨水箱涵,增强沿线雨水排水能力。其中,雨水箱涵宽2.5米、高2米,排水能力大大增强。

邾城街老城区还有11个轻微易积水点位。水务部门按照从下游到上游的顺序,陆续进行整治。

新洲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计划在邾城街老城区新建及原位更换污水管约56公里,新建市政雨水管约32.7公里。其中,人民路易积水点本月内可恢复路面,并具备通水条件。

年内消除29个易积水点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水务局了解到,东湖高新区、江夏区、新洲区的三处易积水点整治加速推进,是武汉全面整治重点易积水点的缩影。

据介绍,2021年汛期过后,武汉市水务局组织各区梳理排查,共锁定29处拟进行整治的重点易积水点,其中包括东湖路黄鹂路及省博物馆周边、洪山路东一路、友谊大道钢材市场等。

在武汉市水务部门指导下,各区水务部门制订了详细的整治工作方案。至今年4月底,26处重点易积水点率先完成整治,并经受住了今年汛期和梅雨期的考验。其余3处正在进行收尾施工,将于年内完工。

武汉市水务局表示,29处重点易积水点整治项目,被纳入了“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三张清单”。该局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从严从实从快抓好易积水点整治项目,确保提早全面完成“三张清单”各项任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