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卷桥水库助力鄂湘两省抗旱

卷桥水库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

当地橘农全力抗旱保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谢奇

8月29日,位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的荆州市公安县卷桥水库边,凉风吹散了持续多日的高温,久违的雨水滋润了这里干旱的土地。

近几天累计20毫米的降水,终于让连续运转多日的卷桥水库工作人员,可以稍微喘口气。而这个“干渴”的夏天,通过科学蓄水和调度,在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在卷桥水库挥汗奋战,通过多种方式,保证了水库周边两省三个村共计7万余人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基本需求。

科学蓄水为抗旱赢得主动

位于湖北公安县和湖南澧县交界处的卷桥水库,1959年开建,1972年投入使用。水库面积2.53平方公里,设计最大库容1220万立方米。目前,水库容量约为491万立方米。

在持续多日的抗旱调水后还能保持这样的容量,得益于梅雨季节的科学蓄水。

根据设计,卷桥水库在水位达到50.7米时就需要泄洪,往年一般是在水位到达50米就开始放水,以腾出库容应对可能到来的洪水。但今年,水利部门根据前期数据推算的结果,作出了可能有较大旱灾的预判,因此在梅雨季节水位较高的时候,卷桥水库管理站在保证水库安全度汛的前提下,适当调高了蓄水水位,按50.5米蓄水。正是这多出的0.5米,让水库的库容增加了200万立方米。这也让水库在后来的抗旱中,赢得了主动。

卷桥水库管理站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从2010年起,水库主要作为农村安全饮水水源,为周边的公安县章庄铺镇卷桥水厂和湖南澧县天河水厂供水,涉及到湖北5万人和湖南2万人的饮水。为保证供水,在水库库容低于400万立方米的情况下,水库将只能保证居民生活用水,而不能提供灌溉用水。因此,这200万立方米从老天手里“抢”回来的水,成为后来抗旱中至关重要的甘泉。

要让每一滴水都用到实处

“以8月13日提灌运行机组作后期持续运行参考,卷桥村晒金台、月亮山泵站及楠竹山泵站持续启动运行,日需供水量4.84万立方米……”这些数据,都是抗旱期间,卷桥水库管理站工作人员进行的测算。他们每天做这些“数学题”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精准地把每天的用水账算清楚,从而推断出在旱情下,水库能兼顾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最佳运行方式。

为了保证在居民供水不出问题的前提下,还能兼顾灌溉用水,水库开闸放水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水库周边村镇需要放水,要在放水函上标注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放水时间和水量,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再按实际需要供水,严格杜绝浪费,让每一滴水都用到实处。

节约用水,也是为了和旱情打“持久战”。8月24日,受水库周边泵站连续多日24小时不停运转,水库水位下降至49.11米。经公安县水利和湖泊局、公安县章庄铺镇政府、湖南澧县复兴镇政府协调,决定自8月25日起,对章庄铺镇、复兴镇以卷桥水库为水源的提水灌溉泵站实行分批次提水,水库管理单位督促周边三个村组提高用水效率,避免因管理问题出现的水资源浪费。在相关部门协商后,这三个村实行了“轮流坐庄”的方式,每天只安排一个村提水,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最大限度满足每个村的灌溉用水需求。

截至8月26日8时,水库当日水位49.06米,库容496万立方米,年累计灌溉水量240.7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累计3.6万亩,提供农村安全饮用水188.8万立方米,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灌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保住了橘树来年就有盼头

8月29日,在章庄铺镇卷桥村,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持续干旱给这里带来的影响。

卷桥村的地形以丘陵为主,在水库建成后,当地在1974年开始种植柑橘,几十年下来,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公安县柑橘种植的发源地,卷桥村有三四千亩橘园,品种包括蜜桔、柚子、纽荷尔等。持续的干旱,也给橘园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卷桥村村支书刘经云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现有的橘树里,有两三千亩都面临因干旱造成的缺水,“即使现在连续下雨,减产也差不多在六成以上。”

他翻出一颗挂在树上的橘子,指给记者看:“这种已经变黄的,我们当地叫它太阳果,这是连续缺水暴晒造成的,果实成熟以后黄色的部分会变黑,基本上没有人愿意收购。”刘经云说,由于卷桥村的地形比水库高出几十米,即使提水灌溉,也很难覆盖所有区域,受旱最严重的橘园,现在的首要任务已经是保树。“一棵橘树,5年才能挂果,10年成熟以后才能谈赚钱,如果旱死了,农户的损失就大了。”

邻近水库的晒金台泵站边,村民牟行富看着三四百亩橘园,语气里带着几分宽慰:“如果不是有泵站提上来的水,这些树怕是保不住了。”

他说,这些树正是1974年前后种植的第一批橘树,相比后来新栽的树,它们更怕旱。通过7月12日和8月19日两次调水灌溉,虽然目前有部分果实出现了脱落,预计减产在30%左右,但树都可以保住。

“树在,来年就有盼头。”叶明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