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民政局:未成年人救助管理保护 走向标准化

2015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民政局积极探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将“创贯结合、专业服务”理念贯彻于工作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开发出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和未成年人保护标准化体系,细化单项标准206项。

厘清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体系化

结合工作需要和服务对象特性,对原有规章制度、工作内容、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标准化体系建设“六个一”工作目标:“树立一个理念”,即树立一个以标准为要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理念;“构建一个体系”,即运用标准化管理理念,构建覆盖所有业务领域、结构合理、科学实用、协调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队伍”,即锻炼和培养一支专业强、素质高、服务能力好的专业服务队伍;“形成一个机制”,即形成部门协作、全员参与、专业人员监督指导的标准化服务机制;“营造一个环境”,即营造一个以服务标准为准则、以按服务标准开展服务为原则的工作环境;“实现一个目的”,即实现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工作高标准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工作目的。

建立工作专班,工作分工精细化

采用1+X(中心工作人员+各类专业人员)的标准化工作人员构成形式,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专业人员指导、各部门负责人和具体服务人员组成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安排专人负责标准化工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在对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院校合作的形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制定适宜本单位实际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作用,将有关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成标准,形成一种“我写我用、我用我写”的标准化工作方式,通过具体实践检验标准化体系和各项标准文本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逐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和标准文本的制定。依照标准试点申报程序,在地方试点申报的同时,联合专业力量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开展培训宣传,工作队伍专业化

将标准化培训纳入人才能力建设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既懂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保护业务,又懂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标准化工作水平。根据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采取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分业务领域和人员层次开展60余场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管理、新媒体时代舆情应对等应急处理类培训,标准执行指引、日常疾病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能力提升类培训,社工活动技巧、服务礼仪等服务技巧提升类培训。培训不仅针对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也面向社区骨干及县(市、区)未保专干。2017年以来,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个案督导、一对一督导等形式,为全市儿童主任开展专业培训近70次,培训儿童主任2000余名,并结合政策要求,制定《儿童主任服务基本规范》,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标准保障。

加强落地运用,专业服务规范化

标准编制与贯彻实施是标准化的两项重要任务,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高度重视标准的贯彻实施,着力加强对管理和服务一线干部职工的标准化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标准化工作能力。通过广泛宣传,加强标准化理念推广与标准知识普及,营造推行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通过贯彻实施标准来评估、修订和完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标准的制定修订来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提升工作水平。目前,已建立社工、心理、法律、教育、康复等专业队伍,各类专业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70%以上。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对于我们不仅仅是‘写在纸上’和‘挂在墙上’,而是根植于每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举止中。标准化的贯彻实施,不仅规范了工作流程,还有效规避了服务中的工作风险,提升了服务和管理水平。”

加强标准研发,贯彻落实常态化

结合工作现状,以文件资料、服务管理、服务提供及服务权益四项标准为核心,采用宣传资料、修改政策与程序、服务纪录、各部门职责等16项横向指标为切入点,从指导政策、服务标准、执行指引及文件记录四个纵向指标进行操作,设计完成标准化内容。

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立项的三项行业标准、四项地方标准及其他未申报标准均在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机构监管工作指南》制定后,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加强监管指引,有效提升了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维护了流浪乞讨人员权益;《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和《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干预服务规范》的制定,为基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及社会组织提供指引;《老人儿童快乐之家建设规范》为全市推进建立老人儿童快乐之家提供指引,全市已建成601家老人儿童快乐之家。

(通讯员:张雯、胡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