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科考队进入石首天鹅洲 计划今年首次野化放归江豚入长江

9月22日,迎着微风,第四天202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航,极目新闻记者继续随船跟队科考。

上午9时,湖北宜昌至城陵矶科考队两艘科考船,从荆州码头鸣笛起航。长江九曲回肠,荆江段以“险”著称,行至中午,船只进入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该保护区自1992年建立,已有30年。经过95公里的航行,科考船下午3时许,到达石首码头,结束了第四天的科考。

记者体验目视观察,找寻江豚身影

上午8时30分,极目新闻记者跟随科考队来到荆州码头,今日,已是宜昌至城陵矶段科考队考察的第四天,科考路线为荆州至石首。

阳光明媚,清风轻拂江面,开阔的水面泛起微微鳞波。9时,两艘科考船鸣笛出发,科考队员迅速到达各自的岗位,开始新一天的考察。记者看到甲板上目视观察员正拿着望远镜观察,心中不由产生了好奇,他们是怎么找寻江豚身影的?

极目新闻记者体验目视观察(来源:王睿龙摄)

经目视观察者组批准,在科考间隙,独立观察员给记者找来了备用的望远镜和支架,让记者亲身体验了怎样进行目视观察。目视观察者组独立观察员王睿龙介绍,首先,需要调试好望远镜的焦距,调整至适宜观看最佳状态,然后将望远镜绑好在支架上,便可以开始观测了,观察的区域约100度范围内,最佳观测距离约500米。

独立观察员王睿龙观察江面情况

记者站在甲板右侧,需要观察正前方负10度至右侧90度的范围。在支架上绑好望远镜,记者便开始进行观测,通过望远镜,记者可以看到江面的漂浮物、鸟类、鱼类,以及江豚是否出现的身影,也可以观察到过往的船只,以及江面岸线的生态环境。十分钟的观察体验,记者并未看到江豚的身影,看到了两艘过往的船只,也并未在岸线看到有人员活动,岸线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良。

极目新闻记者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岸线情况

“我们船上有5名观察员、3名独立观察员和2名记录员。1名记录员在甲板中间观察并记录,左右两侧各站1名观察员,独立观察员则单独站在高处观察。”王睿龙说,“观察位每半个小时换一次人,保证观察质量,也给观察员提供休息。观察的数据每次轮换前需报给记录员,记录是否看到江豚、行驶或者停泊的船只数量,以及岸线情况。”

观察员王崇瑞观察江面情况

“今年将首次野化放归江豚入长江”

行驶3个多小时,时间已来到中午,科考船驶入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石首保护区岸线情况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2年成立,到今年已有30年。保护区主要保护白鱀豚、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为极度濒危等级。保护区范围为89公里长江石首段(就地保护)和20.9公里长江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本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宜昌至城陵矶段,科考队主要考察石首就地保护区江段。

据了解,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出对白鱀豚开展“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项保护措施,1990年,作为白鱀豚迁地保护的尝试,首批5头长江江豚被迁入天鹅洲故道并获得成功。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迁地保护区内的江豚群,已繁衍成101头的长江江豚大家族,而全国江豚迁地保护种群数量为150余头,这里占了三分之二。

科考船行驶至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宜昌至城陵矶段考察队队长郝玉江告诉记者,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首批成立的长江豚类保护区,目前整个保护区的生态非常适宜江豚生存。

郝玉江介绍,设立迁地保护区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随着长江干流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在迁地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江豚能够进入长江,实现野化放归。“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十年禁渔全面推开,长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年我们也有计划,将迁地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江豚,首次野化放归到长江中生存。”

经过95公里的航行,下午3时许,两艘科考船陆续到达石首码头,结束了第四天的科考,明天宜昌至城陵矶段科考队将从石首驶向监利,极目新闻记者也将随船,和队员们一起开启第五天的考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