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

今天上午,

“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

登上热搜榜。

屠呦呦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

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很多人都知道她带头以身试药的事迹,

但再次回顾,心中依然泛起感动。

图片

来源:新华网

图片

1969年,屠呦呦参加了

国家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

她和团队经过数百次失败后,

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为测青蒿素安全性,

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以身试药。

她说:“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我是组长,

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其中就有“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屠呦呦——这批科研人员,是去当“小白鼠”试药的。

抗疟药的研究,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此前,屠呦呦带领的课题组已经筛选出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它被称作第191号样品——此前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药厂也都停了,根本没有谁能配合你的工作。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用)土法。”屠呦呦说。

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

所谓土法,就是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害,当时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了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她的老伴李廷钊记得,那段时间妻子整天泡在实验室,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

“现在往回看,确实太不科学了。但当时就是这样。即使知道有牺牲有伤害,也要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张伯礼说。

图片

来源:新华网

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屠呦呦很着急。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当年8月—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虐区救人。

“不要推荐我!”

“‘不要推荐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向记者说了一件事:“2009年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药发展奖,她听说后直接打电话给我表示拒绝:我这么大岁数了给我干嘛?”

每当谈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总是会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这种精神,后来被总结为32个字:“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也被概括为“青蒿素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新一代科研人才身上。

图片

有网友说,“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的词条,让他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一门心思学药。

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2021年6月30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称中国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

经过70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

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向屠呦呦致敬!

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