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顺利提取 进入修复、观测和研究环节

12月3日,考古科研人员正使用窥探仪器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底部进行精准定位,以便完好无损地将其取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继1989年、1990年在学堂梁子遗址发现2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后,湖北发现第3具完整“郧县人”头骨化石(详见本报9月29日1版报道)——今年9月底,这一消息正式公布,震惊中外。12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发布信息称,经考古队数月奋战,“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已被顺利提取,离土出舱,进入修复、观测和研究环节。

12月3日,记者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掘现场看到,1000多平方米的温湿可控、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内,相关防护和安全措施准备就绪。上午9时,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带领团队正式开展头骨化石提取工作。“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周边伴生大量动物化石,在极狭小的空间内,考古队员借助探照灯、内窥镜,利用风刻笔,一点点剔除头骨化石底部附着的胶结物。约20分钟后,最后的分离工作结束,陆成秋在团队协助下,小心翼翼地将头骨化石提取出土,稳稳地放入特制的保险箱妥善存放,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沉甸甸的,比预想的要重,估计有60多斤吧。”陆成秋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刻,团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在4平方米的操作区辛勤工作了半年多。

陆成秋介绍,2022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头骨在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发掘中破土露面。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各级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对这一重大发现高度重视,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队迅速聚集行业顶尖专家组成多学科考古发掘研究团队,制定了“郧县人”3号头骨发掘和研究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并获批准。十堰市、郧阳区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努力,快速、创新性地建成我省首个设施齐全的考古方舱,确保“郧县人”3号头骨的现场发掘与提取工作在安全和充分科技保障下进行。依托先进的考古实验室和科技手段支撑,考古队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精耕细作,不断将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从堆积物和胶结致密的钙质结核体中剥离,使百万年尘封土裹的远古人类遗珍逐渐显露、凸现。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考古队还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用于年代、环境、埋藏和残留物分析的沉积样品,对发掘全过程做了高清录像,先后拍摄20多万张照片,进行20多次高精度高清晰的三维建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称,顺利提取出土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经必要的修复,去除多余的围岩、胶结物并将粘附在人类化石上的其他动物的骨骼碎块剥离后,将在周密的安保条件下被运送至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利用国际领先的高精度CT技术做断层扫描、数据提取与形态重建,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按照既定计划,考古团队未来将对“郧县人”3号头骨的形态、结构、年龄、性别与埋藏情况作精细研究,对伴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做系统观测,分析“郧县人”的体质特征、演化地位及其文化与技术特点和适应生存方式,并在多个实验室内对各类样品开展遗址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埋藏学的综合研究,破译远古人类起源与演化谜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