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湾村“虾稻共作”连方成片。 (通讯员 江诗炜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江诗炜
过了腊八,江汉平原年味渐浓。
每天清晨,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王华早早起床,为虾苗磨好豆浆。
小龙虾“喝豆浆”,究竟是怎么回事?
1月10日,带着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宝湾村的虾稻田里。
20万元“买”来一个教训
泡黄豆,磨成粉,制成3大桶豆浆,缓缓倒入虾稻田。王华蹲在田边,静静观察小龙虾的表现。
“喝豆浆,太奢侈了吧?”记者小声问。
“等春节一过,虾苗就可以大量出售,这点投入算不了什么。”王华一笑。
宝湾村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22年前,王华就和大伙一起尝试虾稻共作。
王华介绍,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形成一个生态循环链,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起初几年,小龙虾长势很好,价格也不错。村民纷纷挖沟养虾,宝湾村虾稻共作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2000亩。
渐渐地,大家发现,小龙虾生长速度放缓,个头不大,死亡率上升。
2008年,宝湾村的小龙虾几乎无人问津。王华种了300亩虾稻田,亏了20万元。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快,答案浮出水面:因小龙虾行情好,村民过度投放虾苗,导致水中排泄物过多,超出水体负荷。另一方面,水草不够“吃”,虾苗生长缺乏营养。
“说到底,是打破了稻田里的生态平衡。”王华说。
喝“豆浆”的小龙虾卖得俏
怎样解决问题?村民们决定赴江苏等地学习经验。
回来后,村民们根据稻田面积大小,测算小龙虾投放数量,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水稻和小龙虾的和谐共生。
村民们从外面引进伊乐藻、金鱼藻等水草,栽种在虾稻田的围沟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吸收水中不断产生的氨氮、二氧化碳及部分有机分解物,使pH值保持在中性偏碱的范围内,有利于小龙虾生长。
饲养方法也在不断调整。村民试着投喂蔬菜叶、瓜果皮、小麦、玉米、豆粕等,边投喂边观察,最终,大家发现,小龙虾对豆粕的吸收表现最佳。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养出的小龙虾个头大、底面干净、肉质Q弹。”王华如数家珍。
担心虾苗难以消化豆粕,村民将大豆磨成粉,制成豆浆,撒在围沟里。
王华给算了一笔账:大豆每公斤6元,一亩田大约需要成本30元。而虾苗每公斤售价近60元。相比之下,小龙虾“喝豆浆”并不奢侈。
尝到甜头,村民越来越上心。当气温升高时,村民还会在“豆浆”里加入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给小龙虾强身健体。
每年3月,宝湾村村民卖一季早虾苗,6月再卖一季成品虾。喝“豆浆”的小龙虾卖得俏,售价比市场均价每公斤高出2元以上。
保护生态成为“村民自觉”
“只有好环境,才能养出好虾子。”宝湾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文节介绍,2018年,村里成立虾稻共作合作社,制定种养技术规范,出台“五不准”规定:不准投喂快长剂、农药等违禁药品,不准高密度投放虾苗,不准重虾轻稻……
村民诸梅红有12亩虾稻田,今年70岁的他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开始学习新的养虾技术。
每年冬季,合作社组织村民清理沟渠,修砌生态护坡,守护一方水土。
以往,装了化肥饲料的纤维袋和白色塑料膜,田埂上随处可见,如今,村民会小心地将塑料袋和白膜收起来,集中放置在村头的垃圾中转站。
“以前农民习惯焚烧秸秆,现在普遍采用机械还田法,没有大气污染,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积玉口镇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姚述坤说。
宝湾村的虾稻共作生态模式声名远扬,各地慕名前来取经。采访当日,“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宝湾村村民刘主权受安徽蒙城县农业部门邀请,给当地农民传经送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