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曾经出土过稀世文物越王勾践剑的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马山民歌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风格独特,与两千多年前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堪称是古代“楚声”、“楚歌”的“活化石”。
在荆州区马山镇的马山民歌传习所,马山民歌队队员正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清芳的带领下进行排练。
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30公里,属郢中腹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马山民歌产生于田间,生长在这沃土之中。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yuē)《下里》《巴人》,国中属(zhǔ)而和(hè)者数百人……” 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马山民歌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
荆州区马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田清云:马山民歌的题材丰富,曲音曲调都来自当地的方言。内容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乐喝彩,与当地的生产生活人文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地群众最熟悉、最喜爱、流传面最广的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噹调》《哦吙huō调》,均系一领众和(hè)、主句与穿句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通俗易于流传。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马山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黄清芳:马山民歌属于劳作型的,比如唱《荆江硪歌》就要唱出有吼劲的带着吃力的感觉。比如说唱喇叭调,长的是喇叭,短的是唢呐,我唱就要唱出带有力气,在劳动的时候就要唱得非常有力度。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文艺工作者参与了马山民歌的搜集整理。1953年成立马山民歌合唱队,就地组织教唱,向全省推广。2008年,马山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荆州区在收集整理的同时,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有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今,马山镇有十多支民歌队,他们不仅在田间地头欢唱,也活跃在荆州市的各乡村集镇、社区景区。
马山民歌队队长 彭金艳:我们的节目,现在已经进入了校园、企业、景区、农村、社区、机关,近4年的演出有140多场。
荆州区马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田清云:马山民歌有传承人六位,国家级传承人一位,省级传承人两位,市级传承人三位。目前是四个传承基地、一个传习所,传承队伍十四个,传承人八千多人。
为让更多人感受马山民歌的特色魅力,近年来,马山镇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歌手大赛、新歌创作展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让千年楚韵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荆州区马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田清云:计划2023年,传承基地挂牌10家,传承人员达到14000人。把马山民歌进一步宣传好,进一步向外进行推介。
(记者:卢艳 徐欢欢 编辑:王晗 一审:唐杰 二审:张先凯 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