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汉昌 刘长松 王丙全 通讯员 夏峻 王文初
阅读提要
时近清明,荆楚大地进入春耕大忙,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也将开始新一年的春制生产。48年来,该基地几经沉浮却从未间断,制种面积最高达到4万亩,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和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湖北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500万亩,其中杂交水稻占八成。以武大、华农、省农科院等为代表的种子科研机构,研发实力居全国第一方阵。然而,我省杂交水稻种子八成来自外省,制种基地从鼎盛时期的30多万亩萎缩至目前的3万多亩,与粮食大省、种子消费大省、科研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种子安全。制种基地,是良种繁育“最后一公里”。包括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内,湖北种业如何确保在全国的一席之地呢?
过去温饱富民,如今事关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制种改变乡村命运
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位于长江支流虎渡河右岸,覆盖以章田寺乡金红村为中心的3个乡镇15个村,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家家户户种稻谷,但是产量太低。”年逾古稀的金红村原支书桑子重回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直到杂交水稻出现才有了转机。
1975年2月,由袁隆平赠送的数十粒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在章田寺乡落地开花,成为当地杂交水稻推广的“火种”。制种,也随之快速发展,1978年收获春制种子11万斤,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48年来,这一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命运多舛:1978年黄矮病大暴发,杂交水稻推广和制种遭受重创;1994年大量非合同农户一哄而上,导致种子质量事故频发,制种业险些毁于一旦;2006年种植结构调整后,老种子积压,基地面积仅剩1600亩……
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到2022年,制种面积恢复到1.8万亩,成为省种子集团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和出口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达到国标二级以上。2013年以来,连续三届拿下国家级金字招牌,具备承接超过3万亩、年产1400万斤杂交稻种子的生产能力。
杂交水稻饱了肚子,制种鼓了口袋。“最高峰时,1斤种能抵8斤稻谷,平均亩产518斤,单产620斤,收益是常规稻的三四倍。”桑子重老人回忆说,金红村的制种能人,一时成了香饽饽,至今还有多人被东南亚国家聘为技术顾问,在国外打洋工。
57岁的张振华是当地制种大户,制种近30年,去年制种70多亩。“这么些年之所以坚持制种,除少数年份,主要还是效益比种稻谷强。”张振华说,这些年,粮食安全的观念逐渐在乡里扎了根,民以食为天,大家也好理解,制种的事与国家大事挂了钩,虽然我们是农民,但还是有一种责任在肩上。
结构品种老化,比较收益下降
基地转型升级走到关口
去年6月下旬,金红村春制杂交水稻进入授粉期。张振华和妻子牵着一根长绳,站在稻田两边快速向前拉动,扬起漫天稻粉。
“长势不错,亩产三四百斤没问题。”张振华信心十足。然而,由于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最终亩产只有50来斤。
制种,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1998年基地所在的孟溪大垸溃口,2015年以来多次极端天气,均导致种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为降低农民损失,公安县2016年率先试点杂交水稻制种保险,但赔付金额并不能覆盖成本。
相比天灾,近些年,基地产量徘徊不前更令人焦虑。金红村党支部书记陈士军认为,这与制种结构、品种有很大关系。
当地制种以两系为主,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中国独创的农业科技成果,相比三系制种程序更简单,产量也更高,但是对光照、气温更敏感,产量波动大。
“去年遭受极端天气,两系损失惨重,但我同时制了160多亩三系种,亩产仍达到300多斤。”陈士军说,“现在气候不稳定,三系至少可以旱涝保收。”
此外,基地现有主打品种已生产14年,早过了业界公认的5至7年销售黄金期。但品种更新殊为不易,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湖北大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光平说:“水稻亲本需要6至8年才能杂交出优秀品种,到了制种基地还得3年才能摸清习性,最终能不能推广开来,还受制于许多条件。小规模的种子公司,也就是靠天吃饭,上新品种得赌上身家性命。”
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也带来巨大挑战。金红村4700多人,一多半外出务工,制种村民普遍超过60岁。
“农资、人工等成本越来越高,制种收益越来越低,农户积极性大不如前。”陈士军说,前几年,一些制种稻田被悄悄改为虾稻田,村里严令整改,才刹住势头。
本省基地萎缩,订单流向外省
建设一流制种基地意义重大
走进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核心区,只见小丘陵地貌,大小田块错落有致,形成一个个相对隔断的生态空间。“这种丘岗地,有利于防止稻子窜粉,保持品种纯度,是制种基地必备自然条件。”省种子集团副总经理崔登维说。
我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总面积去年约140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福建、江苏、江西和海南等地,其中江苏、福建约占三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湖北杂交水稻制种遍地开花,面积达30多万亩,如今所剩寥寥,面积萎缩至3万多亩。
气候环境的差别,对制种影响重大。去年,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江苏、福建等制种大省均大幅减产。省种子集团在公安县制种3000亩,减产过半。但位于湖北罗田、来凤的两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却获得丰收,其中来凤平均亩产超过500斤。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崔登维说,公司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2万亩,其中1.5万亩在省外。
“稳定种子产能必须有熟化的基地作保障。”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处长段志红说,我省作为粮食大省,于本省、于国家,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制种基地,参与市场竞争,也备不时之需。湖北正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省级良种繁育基地,争创国家级良繁基地,并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打造一批标志性核心基地。一个基地要建设好,首先当地要有一大批懂制种的农村土专家,有制种的氛围和成熟的管理体系,没有多年的积累,根本做不到。公安县制种基地已持续近半个世纪,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相当不易,应该加速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公安县加快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改造,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制种,机械化水平大为提高,但相比江苏、福建等地仍有不小差距。章田寺乡党委书记陆科表示,将引入更多龙头企业,推动制种结构、品种升级换代,并建设烘干、仓储等配套设施,打造杂交水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全产业链。
“建设一流制种基地,必须保护农民积极性,持续提高农民收益。”公安县委书记严广超说,当地农民探索出了“一季油菜+一季制种+一季晚稻”的轮作方式,加上制种保险,收益比较有保障。
研发强企业弱,发展动能不足
多方共赢湖北种业方能振兴
去年9月,位于罗田县制种基地的2500亩“珞红优1564”红莲型杂交稻种,亩产达到430斤。专家表示,极端气候下有此产量,十分难得。
红莲型杂交水稻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如今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广泛认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
湖北种业科研实力雄厚,拥有11个国家级涉种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从事育种研究的院士团队10多个。与之反差强烈的是,湖北种子生产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至今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全省46家省级发证农作物种子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6家,最高2.6亿元。同为产粮大省的湖南,仅隆平高科2021年销售额就达35亿元,科研投入2.75亿元,比我省种子企业投入总和还多。
“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水稻品种1400多个,湖北仅占5%;年推广过百万亩品种、经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湖北均交白卷;2021年,我省水稻推广面积前十的品种,均为省外品种。
“不研发,等死;研发,找死。”湖北中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彩章说,研发新品种需要大量资金,但是能推广到田间地头的少之又少,很多企业宁愿花高价直接购买研发的新品种。
“产业链不够健全,种子研发、繁育、推广脱节,难以形成合力。”段志红说,湖北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强化产业链思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快补强链条弱环,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让研发机构、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都能分享红利。
令人欣慰的是,省委省政府已将种业产业链列为全省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落实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等国家种业振兴五大行动。
从2021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项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和品牌宣传推介。目前已遴选10家种业“链主”企业和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入选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省种子集团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振兴阵型企业。
湖北种业在全国的一席之地,必须保住!
评论
攥紧种子“芯片”
□ 湖北日报评论员
一粒小小的种子,关乎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谈起种子话题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同时,湖北也是科教大省,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一方阵。心系“国之大者”,做好“省之要事”,湖北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作出贡献。
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依然笃定初心、奋力前行。把它放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坐标中来看,2000年《种子法》正式颁布,拉开中国种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大幕。这个制种基地走过的路,以及荆山楚水在种业发展上的地方性实践,嵌入至大至深的时代背景、砥砺前行的国家步履。
一粒好种子不应该只长在实验室,它的梦想应该是广袤大地。这就要求种子研发不能只被当作某项成果束之高阁,而要紧紧拉住市场的手,面向国家需要、面向农业发展、面向农民增收。从科研强到种业强,补足产业链短板很重要。综观国内发展壮大的种业基地,注重产学研结合,强化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实现学科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是关键。
推进种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政府在育种联合攻关中扮演着协调者和引导者角色,不仅要提供各类政策要素,还要推动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找到相应“接口”。湖北种业科研实力不俗,还要进一步助力湖北种子“闯”出一片天,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助推种源自主可控。种业龙头企业有着“主板”集成的作用,在做大做强中提升竞争优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科研与企业共牵手,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齐发力,为种业振兴播撒政策的“金种子”、机遇的“金种子”、信心的“金种子”,我们一定能攥紧种子“芯片”,稳住一席之地,闯出一片天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