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洪湖这项工作!

今天

人民日报

以《万顷碧波漾 洪湖鱼藕香》为题

进行专题报道

聚焦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起来看

↓  ↓  ↓ 

核心阅读

高密度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等问题,一度导致洪湖面积锐减、水质下降。得益于“山水工程”的推进,当地控制养殖面源污染,修复立体植被群落,建设沉水植物种子库,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洪湖生态环境,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夏季,洪湖莲花盛开(摄于2022年)。

孙昌文摄(人民视觉)

一个身穿防水服的女孩举起刚挖到的莲藕,对着镜头轻轻一掰,笑着解释:“藕节流出白浆,说明淀粉含量高,吃起来甜味足……”这是湖北荆州洪湖市峰口镇一处藕田。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赵聪把助农直播间搬到地头,两年间累计帮助乡亲们卖出莲藕30多万斤。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密度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等问题,一度导致洪湖面积锐减、水质下降。如今,这里夏赏荷花、秋采菱角、冬挖莲藕,赵聪不禁感叹:“有了好生态,才有好生活。”

塘、水、湖共管,控制养殖面源污染

洪湖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不仅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主要分蓄洪区之一。近些年,经过退网还湖、修建污水处理厂等措施,洪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然而,这里河网纵横,生态修复难度依旧很大。

2022年,荆州市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启动,计划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4937万公顷。

“过去10多年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就湖治湖行不通。”洪湖市“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传俊说,洪湖流域“一山四水五分田”,农田和水产养殖池常引河水。转产上岸后,许多退网渔民开始尝试池塘养殖,收入普遍比从事种植业高。以养殖尾水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着河湖水质。

在网络电商的带动下,洪湖莲藕、菱角等水生蔬菜销量迅速增长。洪湖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曾令旗说,当地正大力推广鱼藕轮作技术,鼓励农户三年养鱼、两年种藕,提高有机质综合利用率。

不过,要遏制养殖面源污染,转变种养模式只是第一步。在洪湖市螺山镇,养殖户杨友进的养殖塘实施了标准化生态改造。池塘边,一道道齐整的沟渠将周边6个村、1.2万亩养殖塘全部连通起来;一处大型沉淀池,集纳着整个区域内排放的养殖尾水。尾水自然沉降后,经曝气、增氧、水生动植物吸附和微生物菌剂净化,检测达标后再集中外排。

养殖塘生态化改造与污染治理是洪湖流域“山水工程”的子项目之一。此前,杨友进的池塘已有6年多没清淤了。“19亩的小池子,请专业水挖机清理,一次要花上万元。”杨友进说,由于成本高,许多养殖户常年不清淤,“底泥变厚,鱼虾的活动空间减少,容易滋生细菌。”

现在,站在排水口旁看,水生蔬菜培植成的生态浮岛如同一片片绿地毯,青草在水中左右摇摆。水更清了,杨友进开始培育对水质要求更高的蟹类,“鱼虾蟹共养,收入肯定会更高。”

据介绍,今年,洪湖流域的3个大型渔场将陆续实施标准化生态改造工程。

林、江、湖协同,修复立体植被群落

洪湖市地图上,相当大一片被洪湖占据。顺着刘传俊手指的方向望去,洪湖东西两侧与长江相通,地理上呈“众水所归”之势。

刘传俊清晰记得2016年汛期参与抗洪抢险的经历。那年,洪水持续了近两个月,湖面上,浪头越过堤顶。大量客水过境,随水而来的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生物在洪湖蔓延。

持续高水位状态下,防浪林和湖滨湿地植物等构成的立体生态缓冲带尤为重要。“在长江岸线和洪湖湖边种植防浪林、湿地植物等,构成立体植被群落,可以降低浪涌对江湖堤防和岸坡的冲击。”洪湖流域“山水工程”设计方案负责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设计师张平说,植被还能隔离水体污染物。

为兼顾景观美学,张平团队选择莲花作为湖滨的挺水植物,其中一部分打算选用开花时间较长的外地品种。但项目沟通会上,湿地研究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不能引进外地品种。”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海砚解释。经过论证,团队选择了本地原生优势物种红莲和白莲。

在洪湖市长江荆江段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抢抓春季时间,种植防浪树木。据介绍,洪湖市的防浪林是20多年前种植的,其中80%以上是意杨。意杨生长快,但易遭病虫害,受江水、湖水长时间浸泡侵蚀,部分林带老化严重。设计团队将意杨更换为中山杉、重阳木等耐水性强、根系发达的树种。

泥、草、湖一体,重塑地形地貌,建设沉水植物种子库

细雨飘飞,湖面上烟波浩渺。再次站在洪湖的湖心岛茶坛岛上时,村医谢爱娥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起她和丈夫就在洪湖上撑船行医,走过的水路长达8万公里。其实,谢爱娥不仅是湖区渔民的医生,也是洪湖的“医生”。去年,她作为荆州市人大代表来到茶坛岛,为退垸渔民讲解各项政策,推动退垸还湖。

垸,就是湖里筑起的矮坝。涨水时鱼虾进入,水退后就地捕捞。和围网相比,围垸阻止了湖泊水体交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初春的茶坛岛上,挖掘机正挖除围垸的圩埂,再用圩埂泥土堆成一座座人工岛。“把围垸拆开,与洪湖实现水系连通,同时对圩埂泥土进行资源化利用,移泥成岛。”张平说。这里的小围垸也有变化。几天后,红莲湖的小围垸里将开始种植苦草、黄丝草等本地原生的沉水植物。

刘传俊解释,湖面长期高密度养殖,导致洪湖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偏高。随着沉水植物退化,底泥失去了保护,其中沉积的污染物便会向水体释放。要想把沉水植物修复到退化前的状态,就要先建一个沉水植物的“种子库”,解决种源缺乏的问题。

“洪湖流域是个复杂的整体,各生态要素相互依存,是一个共同体。”不到一年间,刘传俊亲眼见证了“山水工程”为洪湖带来的变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