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楚文化节 | 楚国“带甲百万”如何实现?荆州文保修复专家发现楚甲小秘密

甲胄作为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作用十分重要,类似今天战争中的“防弹服”。《战国策》中,苏秦在盛赞楚国“天下之强国”时,就提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杨带领团队,正在修复一批从荆州纪南城出土的楚国皮甲漆膜,通过他和团队的相关研究,探寻楚国当年装备精良的秘密。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展出的人甲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楚地漆皮甲,2002年出土于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时甲胄与皮革朽佚,漆皮保存完整。此甲胄是经加固后重新编缀的。

这套人甲胄,由胄、身甲、袖甲、裙甲四部分组成,分别保护武士的头、身躯、四肢,其设计科学,方便武士穿戴、自如活动。其甲片的构造和质地,与纪南城附近出土的碎片几乎一样。

除了人甲胄,楚地还出土了多套马甲胄。商周时期车战盛行,参与作战的马匹对战争也至关重要,马甲胄则是用来保护马匹的。

专家介绍,商周时期,使用最多的应是以动物皮革为原料,经裁制、压模、钻孔、髹漆、编缀等数道工序而制成的甲胄。目前所见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漆皮甲中,楚式皮甲比较普遍。《曾侯乙墓》发掘报告显示,曾侯乙墓出土一批竹简,简文记载了丧葬所用车、马、兵、甲的情况,其中人甲64套、马甲86套,而人甲则明确记载为吴甲和楚甲。

甲胄的制作复杂而考究,楚式皮甲又有何过人之处?张杨介绍,《考工记》记载,甲胄由犀牛皮制作,纪南城东边的古云梦泽曾生活过犀牛,用犀牛皮制作楚甲,似乎并不稀奇,屈原《国殇》所言“操吴戈兮被犀甲”,算是印证。

但楚国“带甲百万”,繁殖力很低的犀牛,如何能满足那么多披甲将士的需求?张杨的一个新发现似乎在回答这个问题。他在修复这批新出土的楚式漆皮甲时,发现漆膜上面残留着动物毛发,经检测分析,初步判断,毛发的种类应该是羊毛。由此,张杨认为,制作楚甲的原料,并非简单依靠某一种天然皮革本身,很可能来自多种皮革。他进一步推测,楚人将较薄的原料,以复合甲片的形式增加厚度,同时采用生漆进行整体包裹和涂刷,使其成为一种超级防护装备。

张杨说,可以说,楚国工匠的智慧,也在为楚国成为“天下之强国”默默做着贡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要二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