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评《花鼓》 十年一剑响荆楚

春暖古城,大地芳菲。4月10日上午,荆州知名作家蒋彩虹长篇小说《花鼓》研讨会在荆州举行。研讨会上,来自中、省、市的文学名家就《花鼓》的意蕴内涵、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及创作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讨。大家认为,蒋彩虹的小说内蕴丰富,涵盖面广,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又有纷繁变幻的时代风云;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又有对人性之善的讴歌。大家结合地域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本报撷取部分专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

《花鼓》通过对江汉平原上一个乡村的生活细节及物质文化的描写,运用口语方言,为读者展示一幅水乡特色的生活画卷,以此地民间流行的花鼓戏为经纬,贯穿始终,建立起一座特色鲜明的文学地标。小说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之下,以史家笔法、精致而谨慎地再现了乡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一部荆楚大地百姓的生活史。小说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生动表现出荆楚人民那种“不屈从、不放弃、不小气”的性格特征,为中国小说人物长廊增添了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

蒋彩虹的长篇小说《花鼓》能在湖北省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足见其水平。小说以江汉平原上一座村庄90年发展的历史脉络贯穿主人公的一生,人生和历史纠缠在一起,人生即历史,历史即人生,生动再现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百年变迁和主人公在历史的跌宕中荣辱浮沉、悲欢离合,使整部作品拥有了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小说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个融多种性格于一身的、随小说情节发展不断发展的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主人公形象。江汉平原方言的运用,让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别具一格。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故乡,如高密对于莫言、商洛对于贾平凹、阿坝州对于阿来、湘西对于沈从文、保康油菜坡对于晓苏等。蒋彩虹出生、生活、工作在江汉平原,对这块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文化、习俗、方言、风物等都十分熟悉,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所具有的家国情怀、重情尚义、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花鼓》的叙述具有浓郁的荆楚地域特色,小说展现了江汉平原近百年的历史变迁,铺陈了以花鼓戏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江汉平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读过这部作品后,我们看得见江汉平原的乡景,听得见江汉平原的乡音。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星:

长篇小说《花鼓》是一部充满江汉平原文化气息的厚重之作。《花鼓》一书讲述了两个家族百年兴衰的恩恩怨怨的沧桑往事,在一个女人的坎坷人生经历中,着力渲染乡间平民百姓对花鼓戏的热爱与传承,写出了花鼓与人生的不解之缘,写出了江汉平原的人们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靠花鼓解忧,也记录人生五味、命运感悟的乡土文化。作家对花鼓戏的门道了如指掌,因此,这本书也成为记录花鼓戏往事、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小说。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

小说《花鼓》生动记录了江汉平原的年俗、节庆、冲喜等民间风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通过描写清河湾乔戴两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小说表现了中国人勇于直面苦难、不屈不挠、坚韧乐观、向善向美的品格,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歌。作为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花鼓》作者抓住平原水乡的特点,建构出一个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特有时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小说笼罩着一层浓郁的神秘色彩,让读者身临其境。这部小说堪称中国乡村百年发展的缩影,家族的巨变人世浮沉令人唏嘘,浓郁的悲情色彩,增添了小说感人的力量。

湖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鄢青:

她的作品总能以生动的笔触、鲜活的文字,把工作生活中的灵感和领悟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希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她的系列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内容上纵横广博,艺术上丰富多姿,长篇小说《花鼓》的创作成功,不仅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开辟了新的领域,更能说明她在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飞跃。十年磨一剑,一朝铸辉煌。《花鼓》创作中的精耕细作,折射出了她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彬:

长篇小说《花鼓》通过林静芝和花鼓的纠葛,描写江汉平原女性在一个世纪中的生活变迁和精神追求。细节描写的情致韵味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耐人寻味。特别是荆州花鼓戏围绕主人公命运的全程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折射出全景式乡村生活,呈现出一幅荆楚乡村的史诗画卷。该作品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小说主线是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变化,暗线是花鼓戏在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中的紧密联系和丰厚展示,既拓宽了作品的文化厚度,又突破了一般小说人物传记式的单一结构,在人物命运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花鼓》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新颖、主题深刻丰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语言文字朴实灵动,尤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的演变和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具有独到之处。作品大力弘扬荆楚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作家、著名编剧李斌:

长篇小说《花鼓》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独特的视觉,优美的语言,苦难的超越,将读者带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花鼓》不是在写某个地方的花鼓,而是在写人,人的命运,人的爱情,人的悲欢离合,尽情地展现花鼓之乡那么一群人的思想脉搏。厚重深沉中读来令人震撼,令人唏嘘,令人抚卷沉思。历史并没有远去,《花鼓》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以他们的人生演绎着苦难与超越。

叙事时皆存本真,读如见悉所历。《花鼓》情节起伏跌宕,但小说并没有刻意地追求环环相扣,追求强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提炼中丰富人物的个性化,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这样一部优秀小说,通过影视的手段进行广泛传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将积极为《花鼓》的影视化作出努力。

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评论家王朝军:

文学贵在发现、创造、探索,如果只是拘囿于前人的观念、定见,或者只是重复前人的经验,那是不成功的。蒋彩虹的小说《花鼓》通过对两大家族百年沧桑巨变的描述,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多舛,写出整个家族的命运跌宕起伏,进而延伸至家国情怀,小中见大,从文本写作上是一种新的发现和创造,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从这一点上看,《花鼓》是成功的。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原院长、长江大学文学院荣休教授沈光明:

在长篇小说《花鼓》出版之前,还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有意识且全景式地来描写和表现广袤富饶的江汉平原,来展示这最具楚文化特色和水乡风情的地域文学作品。仅此一项,《花鼓》就可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何况,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是壮阔的历史画卷,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取向和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

《花鼓》史诗般的历史跨度和高超的叙事手段令人赞叹,这部作品最耀眼、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浓郁的地域文化描写与展示,它是有意识的,又是全景式的,既是小说的魂,更是作品价值之所在。从表现内容和审美价值来看,《花鼓》是一部深刻而又真实地展示了江汉平原所蕴含的水乡风味与楚文化韵味的扛鼎力作,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系列文学名著!

荆州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齐家银:

《花鼓》以广袤的江汉平原为背景,以我们平原上妇孺皆知的花鼓戏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了平原上的人们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翔实的史料,丰富的人文历史,贯穿全书的花鼓戏知识,耳熟能详的乡风民俗,优美的田园牧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平原的背影,一片土地的热切,一座城池崛起苏醒的轮廓,一群勤劳朴实的乡民,一个有血有肉的烟火人间。打开书本,一种沧桑厚重的历史风尘和责任使命扑面而来。

通过花鼓看荆州,彩虹笔下的江汉平原,如一幅幅水墨画。既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又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小说真实地还原了平原上的人们过去现在的生活,记载了大荆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掩卷细思,让我们回味历史,展望未来,倍加珍惜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