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中国科协将试点开展→

4月17日,中国科协网站发布一项关于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通知》。通知显示,中国科协将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这标志着科普工作者有了自己的专业职称评审渠道。其重大意义,正如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挺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这是国家相关部门首次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定,也是首次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定中直奔主题创设‘科普’专业。”

图片截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科普人才高质量发展亟须职业认同和上升通道

对科普人才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的呼吁由来已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科普人才作为科普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出来。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为182.75万人。这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规划相比,还存在较大缺口,尚难满足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当前,科普已经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而这急需大批高质量科普人才。”王挺说。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曾在多个场合呼吁解决科普人才职称评定问题。他指出,“对科技工作者的认可,职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要让更多有科学知识和科学背景的专家走科普的专业方向,就必须在职称中有这个专业的晋升渠道。”

2019年起,北京、天津、安徽等10个省市先后开展了“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对科普类人才的职称评审进行了相关探索。

此次中国科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下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评审标准突出科普人才专业特色

“科普作品也能像论文一样成为职称评定指标”,在这次启动的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中成为可能。

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科协组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含科普专业)高级职称(正高、副高)评审委员会。随后,中国科协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评审办法。

此次启动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包括正、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专业方向包括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所有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所属单位,在京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国科协直属单位专兼职从事科普专业工作的人员均可申报。网络申报时间为2023年4月24日至5月31日。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评审中将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特点。结合科普工作实际,从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等方向进行分类评价,着重评价科普理论研究和科普原创作品的创作能力,注重实力,使评价工作更加符合科普工作实际、更具针对性。评审中将推行代表作制度,并丰富代表作形式,如科普教材教案、视频、剧本、讲解稿,策划科普展览和活动,研发科普展品等。

适应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评审标准借鉴地方经验,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

有望发挥全国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高素质创新大军的培育、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全社会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文化的营造都需要科普,新时代科普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有着长期的科普实践,在他看来,“科普不是小儿科,而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王挺也同样认为,科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普不是那些不能做或做不好科研教学工作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更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工作,其实有很高的门槛。

朱定真认为,科普职称评定既能为科普人才提供“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科普事业。中国科协的这一举措,将有望在全国范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基于科普事业发展需求,中国科协正在组织实施科普人才托举工程,在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同时,对科普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希望相关高校建立科普学科,扩大硕士点、博士点,更好培养高水平科普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4月14日科技部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修改草案新增了有关科普人才的内容: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