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多国人士认为,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团结各国共同应对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思想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将有力促进各国间更密切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在文明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
秉持文化自信 助力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多次到访中国的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学者奥列格·季莫费耶夫说,自己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自内心的自信。“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仅与中国当今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以色列出版家皮埃尔·拉维说,文化是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人们只有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皮尔干旱农业大学人类学学院院长阿比德·乔杜里表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一个国家应对多重挑战,并不断发展进步。今天的中国能消除绝对贫困,拥有强大发展动力,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密切相关。
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辛·法尔贾尼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指明道路。“这些倡议和理念,都得益于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了宝贵的中华文化传统。”
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负责人马尔科·安东尼奥·桑托斯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各文明所展现的创造力。各国间开展更密切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文明发展。美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有许多相通之处,期待墨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开展更多深入交流。
坚持兼收并蓄 推动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令海外专家产生共鸣。
韩国青云大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崔昌源说,文明的互学互鉴需要用兼收并蓄的态度理解、领悟对方的文明成果。崔昌源以韩中两国文明交流史举例说,两国地缘相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中国古语广受韩国民众认同。韩中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不断为各自文明创新发展提供养分。
在巴勒斯坦前外交部长亚洲事务助理马赞·沙米耶看来,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双方互译了大量阿中优秀书籍、电影,双方文化交流往来也日益密切,极大增进了人民间友谊,助推阿中关系向前发展”。
埃及汉学家穆赫辛·法尔贾尼曾将《论语》《诗经》等中国典籍译为阿拉伯文,并荣获“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他说,埃中文化交流近年来实现飞跃。如今,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阿拉伯国家学习中文的人数连年增长,不少阿拉伯青年致力于翻译中国文艺作品,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拉近双方民众距离,也帮助阿拉伯人民从中国发展经验中获益。
汇聚文明力量 应对全球挑战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多国人士更深入理解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国发展繁荣的文化文明力量。这让他们进一步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合作理念。他们表示,国际社会应秉持包容与和平精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共同发展。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尽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仍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人类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所在。
在阿德希尔看来,中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是创建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发展局面的关键,中国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马赞·沙米耶表示,要了解当代的中国,就必须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根基。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一花独放不是春”,国际社会应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内容。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和平属性,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必将有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认为,中国的文明观在凝聚共识基础上兼顾不同文明的特性。“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流的新局面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