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饶民太指挥三次堵口的故事

我十几岁父亲因病就离开了我们,小时候总是听大人们讲述他的故事,长大后才从一些历史文献、报刊杂志和父亲的老战友回忆文章中,了解父亲的革命生涯中为人处事、事业成就和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现在我们年纪也大了,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他的同时,教育我们的后人。今天恰逢父亲节,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一、一个了不起的“水利土专家”

“热爱饶民太,

是他把头带,

为了人民不怕苦,

美名扬四海。”

这首歌子,是1952年战斗在荆江分洪工地的松滋县民工,歌颂他们自己敬爱的县长饶民太同志的。

1952年3月23日,松滋县长饶民太带领1.5万名民工赶到虎渡河太平口,接受的任务是用20天时间,在虎渡河上修筑一条长557米,脚宽109米,坝高13米的拦河大坝,计划土方19万多立方米。

给饶民太下达任务命令的是荆江分洪北闸指挥部副指挥长阎钧(荆州专区专员)和政委张广才(湖北省军区副政委)首长们在下达完任务后,特地问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没有?”

饶民太很激动,心里想:困难怎么没有?但能够叫困难吗?整个荆江分洪工程要在三个月完成任务,总指挥部向中央和毛主席叫过困难吗?因此他爽快的回答说:“在共产党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饶民太深深知道,这一任务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它是保障下游黄山头节制闸施工,打通河西码头至河东进洪闸物资运输的关键工程。3月24日,他带领民工大队的队长们来到拦河坝现场,指出工程艰巨,三月桃汛随时可能到来,如果水涨雨多土被冲去,将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他特别强调:“这次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平时的工作不同,这是要用打仗的方法来干的,我们是共产党人,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一定按期完成任务,让全工程都知道松滋县的名字。”大家齐声回答说:“啊伙哪!”

3月26日动工了,头几天就发生了一连串的困难,首先是部分民工见任务大,情绪不稳定,因而工效不高。他即召开民工大会,会上有民工问:“饶县长,这样大的河口子,怎样堵得住,饶民太即提出:“过去土匪恶霸厉不厉害”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民工一致说:“厉害,但被我们农民组织起来打垮了。”接着他又提出:“长江的水大不大,堵口怕不怕”的问题,大家说“长江水是大,口子难堵,我们人多力量大是不怕的,一定要和打土匪恶霸一样的战胜他。”就这样民工对完成任务信心普遍提高了,其次是上万的民工,在不到2000平方米的圈子里挑土拥挤不堪,挑起来走不动,挖的人也有插不下手之势,因此工作效率很低,每人每天只能挑土0.2方,以这样的情况来看,三个月也不能完成任务。饶民太深入基层与民工商量,提出了“堤上分行,堤下插花”的挑土法,功效大大提高,由每人每天平均挑0.2方。很快提高到1.9方至2.5方。第三是农民开始不习惯过有组织有制度的生活,本来规定每天早上5:30上工,有的7:00还不到工地,饶民太为了教育农民,一面亲自参加挑土挖土,从实际进行组织教育;一面利用空暇时间,有计划的分批带领民工到北闸工地参观,指着工人使用拌合机、工人扎钢筋,讲解工人的伟大,说明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指出:我们在这里劳动是为了明天,让农民了解美好的社会远景,农民们见到工人分工合作,好多人围着机器紧张工作,他说明组织起来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农民受感动,向饶县长表示:“不完成任务不回家,哪里要人我们就到哪里。”因此饶民太与民工一起劳动,民工说:“我们一见到饶县长在挑土,就不累了。”民工们在劳动中碰到困难有问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

4月7日,挑土推进到河中,离东岸40米倒土,倒下去就被水冲走,他和民工研究,用块石在下游砌硬堆土。到8日,离东岸只有二十米时,却不能推了,经请示上级批准合龙。饶民太召集大队长、中队长开会,集中全力日夜指挥,片刻不离工地,自己不休息,帮助民工搬运大石头,鼓励民工情绪。九日以压成6米的窄口了,这时落着大雨、又值桃汛,河水上涨,填土填石都被水冲走。这时有人主张用装石沉船的一字抛枕法,但装满柳枕竹笼和大块石重达90吨的木船竟像一片树叶,眨眼就被卷走,民工一阵嘘声,第二只135吨船也被巨浪折为两截,一截随浪头消失,另一截在狂风巨浪中翻滚。好些人哭了,工程技术人员也沉默了,一时束手无策。这时,连通东西两岸的浮桥又被风浪冲垮,两岸陷入一片慌乱。

饶民太这位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没有慌乱:“大家不要灰心,难道我们万把人的力量,就堵不住这丈把宽的口子吗?”他召集会议,紧急商讨。10日天未亮,丁家涝乡的丁永善、丁人伟等27人联名建议用“八字抛枕法”,他和民工仔细研究,集中了大家的意见,他总结道:“利用水的冲力,八字形式、两面对抛、稳步前进、步步做牢。”随即,他立刻组织捆枕队、砍柳队、运石队、竹笼队、水手队、土工队,两天完成运石三百立方米、砍柳枝五万斤及相关堵口器材的准备。12日、13日,桃汛猛涨,民工们这次捆扎的柳枕有的重达2万公斤。14日,人们将这些庞然大物摆成八字形,顶端面向上水,减轻了水的冲力。抛枕时两边同时向窄口靠拢,让柳枕卡住窄口。果然有效,基本上把窄口下的河底垫实了。15日,洪水涨到最高峰,窄口上形成了3米高的洪水瀑布,让人望而生畏。运石船胆怯地停泊下来不敢上前。捆枕队无石头,焦急万分。饶民太毅然跳上一只木船,向船工们大声喊道:“要死我先死,跟我来!”说罢操起一根竹蒿撑船,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船工积极份子贾新华便随着驾船,船身在急流中颠摆,随时有冲翻的危险,饶民太拼命地撑着篙抵住了水的冲力,利用水的分力将船成功地靠在枕架旁,后面船只见饶县长的船安然无恙,就一个接一个地冒险开来,这样块石的供应又接上了,柳枕又一个接一个地向河里抛去。

饶民太已连续三夜未眠,眼上已挂起红丝,连日风寒诱发了他的哮喘病。通讯员心疼他,给他在大坝上搭了一个芦席棚,劝他躺下休息,他却把棚子让给了民工。17日,到了合龙的最后关头,饶民太又是第一个跳上船,30多只船跟着他一齐向缺口汇聚。历经8天7夜的惊心动魄,“虎口”终于闭上了。拦河坝修好后,在虎渡河西岸举行庆功大会,饶民太亲自给模范戴花、发奖。群众喊起来“给饶县长戴花”,一群小孩子拥上台去,把一朵又大又红的光荣花,挂在饶民太胸前。

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给饶民太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6月19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关于他“共产党员面前没有难事”的事迹报道,并在党员生活专栏刊发“学习饶民太克服困难的精神”的简评。苏联专家称赞饶民太是“中国一个了不起的水利土专家”。

二、一个伟大的创举

1958年3月,中央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为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并将南水北调引汉灌溉工程并列为丹江口同期工程。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定,亲自担任汉江丹江口工程委员会主任,动员全省力量,支持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促使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提前于1958年9月1日正式开工。

开工后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第一期围堰工程的方案确定问题。原来,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导流工程十分艰巨,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工程设计时,采取河床分期导流,第一期先围右岸河床部分,使江水由左岸河床部分下泄,然后进行右岸坝段的基础开挖处理,浇筑混凝土至100米高程左右,并形成12个导流底孔,由于右岸河床覆盖层厚、渗透系数大,为防止渗透破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右岸围堰施工设计时,采用钢板桩方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不能生产这种钢材,原计划从国外订购, 1960年才能交货。由于工程抢时开工,一时这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了解决开工建设的难题,省长张体学在丹江口工地主持了两次会议,召集全省十大水利工程的指挥长和主要工程师进行了研究。开会时工程设计人员根据书本上的经验和外地经验,采用一套洋办法,在围堰上需要下1200吨钢板桩,在当时钢材匮乏的情况下,怎么办?后来又有工程师建议,在围堰上不用钢板桩,改用木板桩,可是用这个办法也还需要木材5200多立方,钢丝12吨,铁锚240个、大木船250支,柴油打桩机七台、高压泵10台……光铁螺丝就要90吨!而且更大问题是速度受到限制,安全保证也有困难,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整个工程完工时间。

怎么办?荆州专署副专员饶民太同志(兼漳河水库工程指挥长、兼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饶民太同志动起了脑筋,休会的时间,他找到了杨铭堂工程师:“老杨,我们到工地去转转。”他们沿着汉江岸边走着,从沙滩走上附近的山头,又走上了黄土岭。他们有时捧起砂子、石头看看,有时又抓起一把土,用手搓一搓。他们看看沙子的粗细,石头的硬度、黄土岭的含水量。他们停住的时候,望着汹涌的江水在不停地滚动着。饶民太不禁称赞:“这里的自然条件太好了,河里有用不尽的砂子,山上有取不完的石头,黄土岭的黄土要多少有多少!这多有利条件为什么不利用呢?为什么一定要木桩和竹笼呢?”

“是啊,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杨工程师说。

天渐渐黑了,远处的群山看不清了,微微北风,带有寒意。这时,他们在沙滩上坐了下来,饶民太用手电照了下沙地,用手把砂子扒了几下,堆成一个小围堰,又用手在围堰中划开四条路,在路的前面又用砂子堆成了四道浮桥:“老杨,你看行不行?”“行倒是行,就是水上作业……容纳人的问题……。”前几天夜里老工程师已反复考虑过这个方案。

“对,这是个问题。”

短时间的沉默。突然,杨工程师用手把一大堆沙子推到小围堰当中,把围堰变成了一个小平台,“我看这样办!”

“好”,饶民太同志把手往腿上一拍:“这叫以土赶水呀!”他用手指着黄土岭说:“我们就来学愚公,把这座山搬到江里去!”

深夜,他们又找了丹江口工程党委书记任士舜同志,进行了研究,并拟定了“以土赶水、土、砂、石组织围堰”方案。并把这个新方案汇报给张体学省长,得到张省长的肯定和支持。

这真是个新方案!很多工程师刚听到这个方案都大吃一惊。有个工程师说:“这怎么能行呢?既不合乎工程标准又不合乎理论依据,我看太冒险了!”还有个工程师说:“洋名堂(杨铭堂)光想些‘土’办法,吹牛吧。”可是,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和各地县的工程师都积极支持这个方案,并且,用他们的实际经验证明了这个方案是稳妥可靠的。

于是,一场现场辩论开始了,一天下午,工程师们三三两两走到围堰基地。这时,饶民太同志和杨铭堂工程师把新方案具体施工办法做了介绍。任士舜书记说:“这个方案用的材料就在我们跟前,大家都能看到,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研究。”

一个工程师说:“我看有点问题呀,水流急得很,这个土倒下去,是否能堆得起来?”

饶民太说:“这个问题好解决,抛柳枕、抛块石就行了,在荆江分洪时,就是用这个办法拦住了水深流急的虎渡河。”

又一个工程师说:“我看不打木板桩,容易渗漏、脱坡。”一个水利工程的指挥长回答说:“这不是个问题,就是打钢板桩也不能完全避免渗漏,我觉得用这个新办法对渗漏、脱坡问题还好防止一些,人在陆地作战比在水上方便得多,一旦发生问题,几包土就压住了。我省各地在防汛中有很多这样的作法和经验。”

争论的很激烈,青年工程师吴鹏举赞同说:“新方案能保证施工安全。”一位工程师马上指出他说:“安全在哪里?”“安全系数是多少?你画个图给我看!”

这时,沉默几天的赵钟灵总工程师说话了:“我把这两个方案考虑了好几天,反复作了比较,越比较越觉得新方案好。把这个山搬到江里,这个安全系数无法用公式计算,老方案是怕水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处处防守,新方案是在战胜水的思想下制定的,主动地全面向水进攻,而且,场面又大、办法简单,一说群众就懂,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经过三天的辩论,特别是现场会的辩论,新方案的好处是越辩越清,使许多迷信书本的工程师在思想上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著名水利专家陶述曾对新方案评论说:“这是个伟大的创举,是在广大群众长期积累的丰富水利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

最后,张体学省长同意了这个方案,他认为这是水利建设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符合省委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提出的“政治挂帅,加强领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以土为主、先土后洋”的方针。他希望大家根据省委方针,进一步发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分秒必争、大胆革新,争取提前建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当新方案通过后,人们欢呼雀跃,负责第一期围堰工程的第一师、第七师(荆州专区民工师、师长为天门县副县长刘其玉、副师长为松滋县水利局长郑定智)两个师各个团的指战员们,都分别在驻地举行了誓师大会,订计划、表决心、开展竞赛。五千多名劳动大军,在围堰工地上开始了紧张的战斗,个个表现了征服丹江的顽强意志和决心,正如一幅标语上写的:“一人难动千斤石,众人能移万重山,满山遍野英雄汉、移山赶水闹汉江。”

1958年11月5日至1959年2月,仅一百多天,截流工程顺利完成,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丹江水利展览馆模型图片

饶民太(左一)和杨铭堂工程师(右一)在工地研究工作

三、一个赤胆忠心的共产党人

1969年7月20日晚8时许,洪湖县长江干堤左岸,新堤以下61公里处田家口堤脚附近发生管涌。眨眼间,溃口撕裂大堤620米,推算24日最大进洪流量9000秒立米,总进水量约35亿立方米,洪水迅速淹没洪湖监利两县,面积约1690平方公里,受灾农田80万亩,受灾人口26万人。

党中央高度重视田家口溃口情况,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询问,并对堵口复堤和救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湖北省革委会立即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老省长张体学(时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讲话通报了田家口溃口情况及原因,痛斥了相关责任单位和不懂防汛瞎指挥的“造反派”,严厉要求把这一惨痛教训迅速告诉沿江各县市,引以为戒。并强调所有江汉干堤凡因防守不力造成溃口的,要追究责任,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纪律制裁。武汉部队、省革委会和省军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均亲临现场慰问灾民,并对堵口复堤作了具体部署。7月21日成立了田家口移民抢险堵口指挥部。省军区司令员赵复兴担任指挥长。下设抢险、后勤、转移三个分指挥部。随后,张体学亲自点名将正遭“造反派”关押批斗的原荆州专区常务副专员饶民太调到堵口前线任副总指挥长,从“牛棚”押到田家口。

遥望溃口,饶民太脑海在剧烈的翻腾:1952年虎渡河堵口、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祁家渊抢险、1959年漳河水库观音寺大坝汛前抢夺105米高程、1964年汉江特大洪水抗洪斗争等场景就像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可以说,当时饶民太等一批“老水利”经历许多恶仗、险仗、硬仗从未失手,可谓经验丰富。可特殊历史背景下,几十万受灾群众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堵口方案和现场指挥稍有差错,人心将更加混乱,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饶民太顿感千金重担压在肩头。这两年他虽被关进“牛棚”,但忧国忧民之心无时不在。饶民太大声喊道:“同志们,我们面前是汹涌的洪水,身后是受灾的群众和家园。我们无路可退,只有与洪水决一死战!”

饶民太与技术人员迅速制定堵口方案,第一步将溃口两头裹住,稳住阵脚,不使溃口再扩大;第二步采取抛石截流,立堵和平堵相结合,然后用袋土与粘土填压闭气,逐步加高土堤。与此同时,立即组织民工加高培厚东荊河洪湖隔堤和监利白螺隔堤,加强防守,不让洪水向监利、沔阳、汉川、汉阳等县蔓延。

堵口方案确定后,饶民太亲自带领2000名松滋县民工从溃口上游进行堵口复堤施工,命令徐林茂带领2000名沔阳民工从溃口下游进行施工,两头并进,打响了堵口复堤的战斗。当时正值盛夏季节,他和民工们只穿件汗衫和短裤在水里泥里施工,上顶烈日、下有水蒸,吃的是天上飞机空投的干粮,喝的是脚下浑浊的江水,睡在芦席棚里,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草袋。工地上民工悄悄在传:“饶专员上堤了,有他指挥堵口复堤,我们心就踏实了。”

经过上万军民20多天的英勇搏斗,取得了长江干堤、田家口堵口复堤的胜利,他们创造了大汛溃口大讯堵的奇迹。

此时他已60岁了,身处逆境,饱受折磨,身患多种疾病,仍吃住在芦席棚里,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工地举行竣工庆祝大会之时,饶民太却被悄悄地押回“牛棚”。

多年后,荆州地区长江修防处副处长袁玉波作诗赞道:

忆饶公“文革”复出抢堵田家口感怀

专员治水楷模范,文革错批滥罢官。

防汛指挥缺老将,麻痹查险不平安。

田家倒口洪灾祸,省令饶公重出山。

大汛倒堤大汛堵,成功堵复志书传。

不久,饶民太被“解放”,重新出来工作。1970年,长江葛洲坝工程上马,饶民太又参加了大江截流施工方案的制定,他提出“采用重量级三角形混凝土块快速推进”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1965年,饶民太陪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湖北省省长张体学视察荆江大堤

饶兴利  饶大志

2023年6月

参考文献:①《湖北水利大事记》②《荆江分洪工程誌要》③《人民日报》1952年6月19日第3版④《湖北日报》1958年11月6日第一版⑤《中国水利报》2009年10月15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