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究竟有什么“核”?

“我以为是用了什么特效,这也太整齐了!”

近日,一段某地龙舟队训练的视频传到网上,队员们奋力划桨、动作“同频”,这幅劈波斩浪的壮阔场景,让网友赞叹不已。

端午节款款而至,各种氛围感已经拉满,锣鼓喧天赛龙舟,同“舟”共济寄豪情。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挂艾草、点雄黄、拴彩线,这些都称得上过端午的“标配”。苏东坡在《六幺令·天中节》中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其中,就谈到了端午节很多习俗,为人耳熟能详。

以赛龙舟为例,据记载,赛龙舟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我国最早的端午题材邮票,就是以“商埠龙舟”为主题。“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我们不仅能够在古诗文里感受到竞渡的热烈气氛,更能在现实中欣赏到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甚至还可以参与一把。

众所周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由此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0年前,也就是2013年6月11日,端午节前,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举国欢腾。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在飞船发射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这个生动细节,展现了总书记对航天员的关爱,也彰显了他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看重。

每到传统佳节,总书记总会给全国人民送去祝福。总书记说过,“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有一年春节,总书记还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陕北梁家河,为乡亲送去春联、年画等。

在2021年重阳节来临之际,总书记用“三个好”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关心:“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传统节日为何深受人们喜欢?有人说,传统节日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寄托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具有时令性、纪念性、情感性、故事性等特点。其实,原因不止于此。传统节日本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标注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浸润着我们的精神气质,也寄托着我们的理想追求。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有这样一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读懂了传统佳节的丰富内涵,就能更容易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

端午节赓续至今,在于它有一种不曾中断的精神内核,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还在于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价值,凝结着14亿多中国人的共同价值。因此,不能把端午节抽象为吃吃喝喝、简化为玩玩闹闹,而要看到它那贯穿古今的价值坐标。

总书记说过,“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透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基础,就能真切体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到端午节,人们很容易想到屈原,想到他说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想到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及想到赛龙舟、包粽子所具有的独特意蕴……从而生发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总台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曾有一个巧妙设计,让“屈原”和“余光中”展开了一场跨越2000多年的精神对话。一位是“楚辞之祖”,一位是“乡愁”诗人,他们“流露出的绵长乡愁,化作万古诗篇,千言万语不过两个字:‘回家’”。

那种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对家国的赤诚之心,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吗?任凭时光漫漶,这种情怀永不褪色。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最近,总台记者走到欧洲多个城市的街头,实地探察,“当欧洲人遇见端午能碰出什么火花?”

从采访可知,不少受访者都知道赛龙舟、吃粽子,还有一位受访者“脱口而出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字”。原因是,他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有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端午节早已入选世界非遗,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于我们来说,既要守护好、传承好端午节,也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从中汲取营养,也要把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好。

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册册典籍,钟鼎千秋。”近年来,总台以“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的方式,以新述古,荟萃精华,推出了一大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这种创新,不仅书写了新时代的“丹青史卷”,也进一步筑牢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丰子恺先生曾在《端阳忆旧》一文中写道:“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这里提到的“老虎头”是一种装束,当地人过节的配饰。

应该看到,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即以端午节为例,除了常见的赛龙舟、吃粽子之外,具体到细节,各地通常有不同的过法,这很正常。但是,无论表现形式有何差异,其中所铺陈的精神底色都是一致的,所昂扬的文化信仰都是相通的。比如,都希望国泰民安,人人安康;都推崇爱国主义。

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

无论端午节还是中秋节、春节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也都是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节点。在佩香囊、挂艾草、驱五毒等仪式中,人们会油然亲近传统节日;走进屈原等诗人的精神世界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那一个个铭记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传统节日,就是扎根中华文化庭院的嘉木,只要挖掘它们蕴含的历史意蕴、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阐发它们具有的当代价值,就能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更有动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有底气谱写当代华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