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夷陵清水为谁清

发源于宜昌夷陵区黑良山的黄柏河,全长162公里,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和葛洲坝库区内最大的支流,同时也是宜昌人民的母亲河。湍急的长江水至此缓缓而行。黄柏河穿城而过,两岸绿叶婆娑。河心公园里,孩童们三两嬉戏,人们悠闲垂钓,随歌而舞。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72期:夷陵清水为谁清。10年前,黄柏河让许多人掩鼻远之。10年后,是怎样的力量让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流重焕新颜?这一江清水又给滨水两岸乃至整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巨变呢?让我们跟随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巨英副教授一起沿着黄柏河溯游而上,一探究竟。

老队长二十年坚守岗位 当好清漂护水员

今年68岁的毕家培,是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清漂队队长,从2004年加入清漂队开始,他便每天在河道进行打捞漂浮物的工作,4.5公里的河道,一天平均能打捞200多斤漂浮物。炎炎烈日,头顶是晃眼的太阳,鼻子里是植物被水泡久后的独特腥味,身旁飞溅的水花,膝盖以下全被振麻,这样的场景,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每分钟都是煎熬。而在毕师傅眼中,如今的工作已然轻松太多了。就这样风雨二十年,毕师傅一人一船守护着黄柏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2005年到2014的十年时间里,毕师傅几乎每日就住在清漂船上,既当队长又当船长,既是清漂员又是维修员。2013年,黄柏河的总磷、总氮严重超标,水库水质由I-Ⅱ类降至III类,甚至IV类,这像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人们心上。当时,毕师傅和队员们一共打捞了103天,才把水葫芦全部打捞干净,15吨的箱子一天能捞10箱。由于清漂工作十分辛苦,不少清漂队员陆续离开了,只有他留了下来。毕师傅说,曾经他用了10年的时间清漂,累计清漂3万余吨,可即便如此,那时的河依旧是脏的、水依旧是浑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也不知道,只能日复一日、无休不止地努力工作。水的问题,根子在源头,想要探寻如今的“一江清水向东流”,还是要去黄柏河的源头看看……

企业河长以身作则 推动流域科学治理

樟村坪镇地处黄柏河的上游源头地区,被当地人称作“黄柏源”,这里是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一个镇的磷矿资源,就占全省磷矿资源的42%。46岁的望亚立,已经在这个山窝里工作了17年,如今,他除了华西矿业综合部部长这个身份之外,还是夷陵区政府确立的19名“企业河长”之一,专门负责企业内外的流域环保工作。

磷矿企业和河流的源头,如何能在同一个地方和谐共生?这也是老望刚进企业时的疑惑。老望说,放眼过去,绵绵青山,蕴藏了30亿吨磷矿资源,基本上家家户户“吃磷饭”。但如果只开发不保护,无异于竭泽而渔。2016年,宜昌组建湖北省首个流域综合治理执法机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集中开展磷矿企业普查。当时,华西矿业建设了一个4000立方米的沉淀池,对生产中制造的废水进行集中处理,2019年又在井下建设了一个能容积10000立方米的沉淀池,进一步加大对废水处理。同年,企业投资1080万元搭建了排水自动化处理系统,当时,由于企业经济不太景气,在决定建设这套环保设施时,还遭到了矿区半数以上管理层的反对。

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2017年,夷陵区政府开始实行生态奖补政策,每年从市里给的1000万吨开采量中,拿出100万吨来奖励给环保搞得好的企业,这相当于对环保工作做得不好的企业限制开采量,这使得企业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产业和环保两手抓,收益和绿色两不误。通过排水自动化处理系统治理后的水质总磷和悬浮物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水质也更加清澈了。如今,老望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污水处理系统那转一转,瞧瞧水质咋样,看看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运转情况。如今,一到夏季,从宜昌、武汉等城市的游客都会到樟村坪避暑,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了。除工业污染外,生活垃圾也是流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于流域两岸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对一河清水至关重要。

宜昌市因地制宜 探索综合治理新路径

李文渊是太平溪镇韩家湾村的农民,湖北渔鼓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也是一名民间河湖长。李文渊说,他年轻时就是一名河道保洁员,日子久了,早已对这条河道产生了感情。2018年,宜昌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立足流域实际创设分区保护制度,当政府号召大家自愿报名成为河湖长时,他便主动报了名。过去,由于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基本上所有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向河中排放,这种固化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百年,李师傅刚当上这个河长时,可没少遭到他人的白眼。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李师傅的宣传和带动下,如今,村中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村民环保意识大幅增强,那条“接天垃圾无穷尽”的河,也一去不复返了。

大家生活习惯改了,不往河里扔垃圾了,李文渊的日常巡护便也不再频繁,但他却闲不住,经常编写一些政策宣传类的小曲,进农户、进校园,闲余时打理家中的橘林,生活也是过得自在。十年来,夷陵区组建了150余支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村民绿色生活倡导、流域岸线义务植树、河道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沿岸百姓的固有习惯。今天的黄柏河两岸,既有像李文渊这样的民间河湖长默默付出,更有一些村民为了环境治理无偿贡献出自己的田林,换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

蔡宏林是蔡家河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黄柏河畔开设农家乐也有十多年了。蔡家河作为黄柏河湿地公园改造的核心区域,他可以算得上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与受益人。2019年底,夷陵区黄柏河生态湿地保护工程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看着家门口的母亲河渐渐恢复到曾经的模样,蔡家河村的人们也主动加入了进来。是固步自封还是绿色发展?这笔长远账,老蔡乃至整个蔡家河的村民都算得很清楚。如今的黄柏河湿地公园,在政府和蔡家河人的共同努力下,风景秀丽、人流如潮,孩童们笑语如歌,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齐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践行绿色发展使命

有句古话叫“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在夷陵区,这句话改为“流得清如许,引得凤凰归”更为贴切。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母亲河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与记忆,只有人们爱上这一方泥土、爱上这一弯清流,未来的城市发展才长远可期。收拾好个人用品,毕师傅完成了一天的清漂工作后,做着最后的设备检查工作。他说,现在各个学校里都已经普及了《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还经常组织环保讲座和活动,对于生态保护这方面的内容,小孙子可比他还要熟得多。如今宜昌的40多万中小学生都是生态小公民,越来越多的市民也都成为了“生态好公民”。2023年,夷陵全流域Ⅱ级水类达标率达到98.88%,较2016年提高30.9%。记忆中的那一湾绿水又回来了。从“臭水沟”到“清如许”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夷陵人民对于母亲河的爱与敬畏,也看到流域治理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宜昌市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立足流域实际创设分区保护制度,从一条河到一座城,从磷矿重镇到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从“夷陵好人”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时代洪流中,夷陵,正奋楫向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