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荆州,走看荆州工业蝶变,聆听荆州古城新生的拔节声。
走进荆州洋码头,由沙市打包厂、活力28厂改造成的展示馆古朴厚重,锈迹斑斑的大铁罐、充满年代感的大烟囱、被复原的工厂设备……一件件浸润着码头和工业文化的老物件,瞬间将记者们拉回那火热的年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徐鑫:“在工业环境不太好的状况下,先把核心产品给做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那些工人们奋斗的姿态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曾经,依托便利的商埠码头,全长23.5公里的沙市码头工厂林立、商贾云集,“活力28”便在这里起步,但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洋码头没落,厂房被废弃。2016年,开展长江大保护后,荆州启动沿江生态修复工程。在岸线整治的同时,对岸上的老厂房,荆州提出保护性改造的构想,尽可能呈现历史印记,打造多业态的文创园,15.2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建筑留了下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徐鑫:“挖掘属于自己的、有特点的东西,可能荆州以前就是以活力28作为最核心的工业园区,在这个基础上去打造自己的工业遗产相关的IP,然后在上面再去做文创产业。”
工业遗迹唤醒了城市记忆,也点亮了洋码头的夜空。洋码头还打造出绵延10公里的超长荆江风情带,以星光帐篷集市、滨江露营、消夏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夜经济形态,如今,这座百年洋码头已变身荆州“夜经济”的新地标,成为市民游客夜间休闲消费的首选“打卡地”。
中新社视频记者迟瀚宇:“从商埠然后到洋码头,再到现在的文创园,夜市它是经历了一步一步地改造,把各种的业态全结合在一起,让大家,也让从业者有更多的选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更加繁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