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雷巍巍 通讯员 周栎 王文初
“看,这几只就是青头潜鸭!”8月3日,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观鸟亭上,52岁的观鸟爱好者对“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介绍说,“连续四年,我都在这里拍到了青头潜鸭,有时还是鸭妈妈带着一群鸭宝宝。”
青头潜鸭,因雄鸭头颈部有墨绿色金属光泽而得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公开数据显示,全球青头潜鸭仅有1500余只,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2014年,我们首次在崇湖发现青头潜鸭,仅有4只;到2019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时,发展到78只;2020年湖北省冬季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中,达到157只。崇湖成为青头潜鸭在长江干流荆江段的唯一集中栖息地。”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负责人朱海堂说,崇湖的青头潜鸭,既有夏天来繁殖的夏候鸟,也有从北方来过冬的冬候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很高,对繁殖地要求更高,因此也被称为湿地‘环境测评师’。”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助理工程师田海涛说,青头潜鸭在崇湖安家,而且越来越多,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崇湖是公安县第一大湖泊,位于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关键节点。上世纪50年代,崇湖面积达2700多公顷,经多年围垦和开发,面积锐减,水质恶化降至劣五类,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前些年,崇湖大片大片被承包给私人种莲藕、养鱼虾,每年都要投放大量饲料和肥料,水质越来越差,隔好远都能闻到臭气,水鸟们逐渐难见踪迹。”家住崇湖北岸的麻口村村民陈海军回忆。
面对湖区环境日益恶化,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寻求改变。
2008年起,崇湖渔场出台规定只能“人放天养”:可以放养鱼苗,但不能投放饲料、肥料和鱼药,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同时,渔场还积极与高校开展水产技术合作,发展循环水养殖,利用沉水植物和水生蔬菜等净化水质。
2014年,崇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启动,湖区全面推行“退渔还湿”政策。当地还多方整合近3亿元资金,对崇湖流域进行综合整治。
9年时间,崇湖实现华丽蜕变:2019年11月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2021年1月晋升为省级重要湿地,2023年2月晋升国际重要湿地。新增水域面积121.71公顷,总面积达1475.11公顷,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四类,湿地率为99.52%,水生植物从初期353种增加到430种,鸟类动物从初期的131种增加至158种,黑脸琵鹭、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崇湖畔安家。
人们保护自然,自然也慷慨地予以回馈。2022年大旱之年,崇湖湿地发挥调蓄功能,保障了周边10万多亩虾稻田的生产用水,种养户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自2020年开放以来,崇湖国家湿地公园节假日和周末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人次,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公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沿着湖区巡护,制止乱扔垃圾的人,看有没有偷猎。”“渔三代”屈长辉从小在崇湖长大,如今转行成为“护鸟人”,每天都要对湿地公园巡护4至5次。他告诉采访团,“现在收入虽然少了些,可是看着崇湖环境越来越好,心里也欣慰很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