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荆州: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

8月1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以《湖北省荆州市加快建设

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

为题聚焦荆州

一起来看看原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①:荆江两岸。孙人龙 摄

图②:沙市洋码头。蔡萌 摄
图③:美的洗衣机荆州产业园总装分厂。张梦瑶 摄

滚滚长江一路向东奔流,行至湖北荆州,流速锐减,在483公里的蜿蜒河道里,孕育出富庶土地、千年文化。“层楼百余尺,迢递在西隅。”荆州,依水而立、因水而美、治水而兴,也一度为水所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宏伟画卷徐徐铺展。“我们坚定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从‘化工围江’到‘绿满荆江’、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的绿色蝶变,绘就了‘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

推动综合治理

生态更优美

夜幕降临,荆州市沙市区洋码头文创园内华灯初上,点亮了一座座临江而立的百年老建筑,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美丽“邂逅”。成群结队的游客放缓了步伐,在浩荡奔涌的长江之畔,感受荆州的历史脉搏。
“千年古商埠,百年洋码头”。1876年,荆州沙市码头开埠,英、法、德等国相继在这里设领事馆、码头等,故称“洋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沙市依靠港口优势发展轻工业,诞生了活力28、沙松冰箱、荆江暖水瓶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洋码头的一些老品牌创新动能不足,接连破产关停,许多问题随之而来:废弃的厂房随处可见,历史建筑逐渐破败,污水直排长江,棚户区任意搭建……居民“临江而不见江”,洋码头成了长江边一块显眼的“伤疤”。
2016年,荆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沙市洋码头片区改造也正式启动。
“首先,市里将园区范围内原有直排长江的管道全部封堵,新建了雨污水管网,让园区的雨污分流,确保雨污水不直排长江。”洋码头文创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余波介绍,在治理过程中,他们对沙市码头悠久的历史遗迹“修旧如旧”,在修缮历史建筑时,尽量在不改变其外观特征前提下,对墙面、门窗、屋面等外立面和结构进行加固检修等。
洋码头项目运营经理毕海波介绍,荆州提速提效推动洋码头治理,一方面拆迁棚户、工矿企业;另一方面对园区旧厂合成车间进行设计改造,建设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
2021年,当地投资1800万元对洋码头文创园范围内的广场、烟囱、合成塔、历史建筑等节点进行夜景提升,洋码头“亮”了。
洋码头只是荆州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荆州已清理、取缔非法码头340处,腾退长江岸线55公里,取缔码头数量全省居首。同时,荆州按照应绿尽绿、见缝插绿的原则,将码头复绿与防护林建设、城市景观公园建设融合,完成了造林绿化31.5万亩,高标准复绿305处,栽种树木苗木30余万株,复绿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挺起“工业脊梁”

激活发展动能

在荆州市公安县伟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锈钢复合新材料项目现场,工程车川流不息,今年1月31日开工建设,现在厂房已有雏形。
“目前已经基本将厂房建设好,年底将设备调试完毕,到明年2月左右就可以正式投产。”伟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忠华说,该项目同步配置了环保除尘、废水处理、循环水等公辅设施和智能化生产系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有力补强荆州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预计年产260万吨不锈钢新材料,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50亿元。
在此之前,项目投资方、南京东金集团董事长傅宜东曾带领公司在全国多个地方考察,最终选择了公安县。“这里有长江黄金水道,物流成本低,便于公司大宗原材料运输。湖北省内上下游配套企业还可以为公司生产、发展提供支撑。”傅宜东说,公安县为了引得凤凰来,专企专策、紧盯快上,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百亿级项目从洽谈、签约到落地仅用了9个月时间。
近年来,荆州市持续擦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两块“金字招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和焦柳铁路、许广二广高速等“铁水公”干道优势,加快承接沿海地区产业链、资金流、物流“西进北上”,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荆州谋求高质量发展,不仅加快开放发展的步伐,也不断练好“内功”,激发自身发展潜力。
在荆州恒隆集团久隆事业部展示厅,“专业磨砺品质 科技铸造未来”两行大字下,公司最新发明的不同类型汽车动力转向器摆放在玻璃柜里。“这款eRCB汽车转向器靠电信号链接,具备手机控制的功能,蕴含许多专利技术。”恒隆集团久隆事业部技术中心主任孔真斌说。
恒隆集团诞生于荆州,专注于自主核心技术生产动力转向器,产品远销美国、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我们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现有研发工程师100多人,今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孔真斌说,“未来是智能化时代,我们已经提前布局,在一些先发领域取得突破。”
发挥长江“扁担”中间部位的区位优势,荆州全力积聚要素资源、加快转型发展。2022年,荆州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3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量突破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00家,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14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173项、转化额9.4亿元。

保护利用相得益彰

千年古城“楚楚动人”

在荆州博物馆陈列大楼《吉金耀彩》展厅内,独立展柜中的一件铜戈发出幽幽寒光,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这不是普通的戈,阑侧两面各有4个错金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戟’,‘吴王光’就是位列‘春秋五霸’的吴王阖闾,他和楚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荆州博物馆纪南镇枣林铺墓地考古发掘项目领队赵晓斌介绍。“吴王光戟”距今约2400多年,2019年出土,与“越王州句剑”等4代越王剑于2022年首次展出。
除了印证历史的“吴王光戟”,精美绝伦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巧夺天工的楚国玉器、内容丰富的楚国简牍……荆州的馆藏文物,彰显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是荆州得天独厚的珍贵资源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湖北省文史馆荆州工作组、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荆沙分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纪南城工作站等相继在荆州成立,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近70年来,荆州的文物工作者一代接着一代,将荆州楚文化考古研究和保护事业推向前进。“文物保护有‘黄金时间’,我停不下脚步,总想着如果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就能留住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20年来他们已经修复了18万枚简牍、10000余件木漆器、1000余件纺织品等各类珍贵文物,他们的专业修复团队也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50多人。
目前,荆州全市有博物馆、纪念馆14家,馆舍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馆藏品逾21万件(套),其中,荆州博物馆藏品逾19万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达614件(套),在全国地市位居前列。
为了让文化遗产都活起来,荆州广泛使用新科技、构建新场景、发展新业态,加快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荆州楚王车马阵景区,8200平方米展厅里,约108件馆藏文物通过科技手段呈现,动静皆宜:车马阵展厅内,投影在纱幕上的古代战马高声嘶鸣,兵车隆隆作响;嵌在亚克力柱里的古玉模型,参观者将手放在感应位置,屏幕便能自动放映介绍;在互动大屏前,参观者可以用AI体验楚国贵族服饰……“我们的陈列馆展厅运用了大量声、光、电技术,通过触控屏、场景式模型、VR、互动体验、数字投影、动画等手段,让2000多年前的楚国人文历史可看、可听、可感受。”楚王车马阵景区营销部负责人周舟介绍,今年“五一”假期,景区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荆州还先后投资150亿元建设以中国楚文化展示区、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为主要载体的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方特园、园博园、楚文化数字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放,旅游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荆州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荆州市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7亿元。
“荆州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大力推动楚文化对外展示交流、保护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世界在荆州读懂楚文化,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吴锦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