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8月的荆楚大地,山清水秀,草木葳蕤。
在这旖旎的风光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发现这里还有着令人惊叹的“硬核表达”:智能化、新能源产业集聚成为老工业基地襄阳发展的新引擎;繁忙的水运和一个个新落地的港口、码头,开创了古都荆州交通枢纽的新历史;生态友好、乡村振兴,绘出宜昌长江岸线最美的风景……一周的时间,记者用脚步“丈量”、眼睛“打量”、用心探寻,真切感受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荆楚大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这是时代赋予湖北的新使命,也是襄阳、荆州、宜昌三地“义不容辞”的担当。三地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基点,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科学定位和比较优势,蓄势赋能,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逐步形成。
创新重塑,老工业基地找到产业发展新赛道
腾龙汽车全自动悬链式车辆生产线每6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襄阳产业园每3秒下线一块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骆驼股份汽车低压铅酸电池的产能、销量、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
在襄阳,记者走进一家家企业、园区,了解襄阳汽车产业如何“老树长新芽”。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80年代初,襄阳拉开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2013年,襄阳瞄准新的“风口”,主动求变,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如今的襄阳,不断加快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步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集聚化。2022年,全省新能源整车企业增至19家、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增幅7.5个百分点。
在比亚迪襄阳产业园,记者了解到,为了引进比亚迪项目,襄阳市政府创造了从对接到签约落地用时仅96天的“襄阳速度”。比亚迪公司工作人员张明达告诉记者,目前,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已有8条生产线投产,今年9月份,16条生产线将全面投产,有望为当地20多家本地零部件厂提供上游产品。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比亚迪刀片动力电池30GWh,装备新能源车60万辆,年产值140亿元。
比亚迪项目的落地,不仅为襄阳产业发展格局带来变化,也为襄阳市民的生活带来变化,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就业岗位的增加。不少市民在得知比亚迪落户襄阳的消息后,纷纷留言“比亚迪来了,期待可以回家工作!”“襄阳多来一些这样的大企业,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外省打工了!”……多年在广东打工的罗红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现在她在襄阳弗迪工厂计划部工作。目前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已带动9000余人就业,其中女性超过2500人。全部建成后,可以带动超过1万人就业。
生态优先,长江岸线绘出绿色低碳新画卷
入夜,荆州沙市的洋码头开始热闹起来,露营、运动、夜游、演出……洋码头变身市民生活休闲带。
记者了解到,自古以来,沙市码头就因为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全国主要的货物集散地。清末及民国时,水运的繁荣带动当时商贸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本地人将沙市码头俗称“洋码头”。20世纪中期,荆州作为新型工业城市,洋码头工厂林立、商贾云集,红遍大江南北的“活力28”便从这里起步……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为了保护好长江岸线,荆州启动荆江风情带建设,开启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洋码头文创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余波介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改造与建设,目前沙市洋码头文创园实现了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和滨江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双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文旅、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记者看到,曾经的生产车间、铁罐、烟囱等设施,被改造为一处处工业雕塑,就地建成的“江汉明珠——沙市工业成就展览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余波说:“洋码头客流量平常日均1万人次,周末两万人次,大型节假日达到5万人次。”
同样,在宜昌市猇亭区磨盘片区的灯塔广场,一个个老码头建筑设施已被精心设计改建成特色文化景点。当地人黄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市民都不往这里来的,因为江岸边是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污染很严重。如今,这里却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最佳场所,灯塔广场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长江流经宜昌232公里,宜昌肩负着三峡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职责。湖北省委赋予了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新使命,长江沿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不可逾越之规。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朱汉洪介绍,5年来,宜昌市坚决扛起“立规之地”政治担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之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猇亭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大力实施“绿色猇亭三年行动计划”,投资59亿元、实施项目127个;编制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按照“关5改7搬9”路线图有序推进21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一个个化工企业实现绿色嬗变,工业岸线向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完美蝶变。
乡村振兴,移民村缔造幸福生活新场景
背依巫山山脉,面拥长江的许家冲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秀美。白墙灰瓦,极具峡江风情的一栋栋民居,留住了乡愁乡韵。
许家冲村共有599户1439名村民,其中,90%以上是三峡移民。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许家冲村,点赞小村治理的“密匙”——“党员公约”。5年来,许家冲村党支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拓展“党员公约”,发展了引导村民崇法向善的“村规民约”,引联各类组织兴业富民的“共富合约”,形成了“三约四治五共”缔造美丽乡村的“新纲领”。
“85后”年轻党员望华鑫返乡创业,在当地成为佳话。望华鑫告诉记者,2018年6月,她从成都辞职回来,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双狮岭茶叶合作社的经营。茶叶是许家冲的传统产业。年轻的望华鑫带领600多户茶农创新发展方式和经营业态。她改变以前粗放的销售模式,精分茶叶品级,注册新商标;开通视频号“三峡茶姑娘”,积极宣传三峡茶文化;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茶叶和当地的农特产品,日均成交量上千单,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近万元。一位常年在合作社做工的妇女告诉记者:“我很佩服望华鑫,跟着她做事不仅挣到了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而10年前创办刺绣合作社,带领村里妇女增收致富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谢蓉,在今年4月份履新村党支部书记。她向记者介绍,许家冲村现在主打文旅产业牌,加速度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村内已经建成了群众活动中心、移民馆、村史馆、初心馆、双创示范街、民宿一条街等项目,发展“三峡绣娘”“三峡·艾”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已发展了38家民宿。“今年‘五一’期间民宿入住率达到100%,暑期入住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不少是来自北京、上海还有武汉的游客。”
去年,许家冲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76元,比2017年增加12880元,从一个空壳移民村跃升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三峡坝头库首第一村”。
时下,谢蓉又带领村民在村内种植绣球花,打造精美庭院、和美乡村,助推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5月底,已引进2000株绣球花栽种在村内主干道两边及村委会周边。绣球花枝条扦插即可繁殖,因此村委会决定村民可免费领取花钵和绣球花枝条,自行栽种。”谢蓉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欢迎明年夏天再来我们村,那一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绣球花园啦!”
不仅仅是许家冲村,秭归、公安、江陵,记者所到县域,发现都在“借绿生金”,释放生态优势,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同路径,一个个“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村庄在长江两岸绵延铺陈。
请输入验证码